![]() |
![]() |
|
![]() |
|||||
|
3.4熟悉生態影響調查的內容、方法及調查結果分析的主要內容; 3.4.1 調查內容 根據建設項目的特點設置調查內容,一般包括: (1)工程沿線生態狀況,珍稀動植物和水生生物的種類、保護級別和分布狀況、魚類三場分布等。 (2)工程占地情況調查,包括臨時占地、永久占地,列表說明占地位置、用途、類型、面積、取 棄土量(取棄土場)及生態恢復情況等。 (3)工程影響區域內水土流失現狀、成因、類型,所采取的水土保持、綠化及措施的實施效果等。 (4)工程影響區域內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世界遺產地等生態敏感目標和人文景觀的分布狀況,明確其與工程影響范圍的相對位置關系、保護區級別、保護物種及保護范圍等。提供適當比例的保護區位置圖,注明工程相對位置、保護區位置和邊界。 (5)工程影響區域內植被類型、數量、覆蓋率的變化情況。 (6)工程影響區域內不良地質地段分布狀況及工程采取的防護措施。 (7)工程影響區域內水利設施、農業灌溉系統分布狀況及工程采取的保護措施。 (8)建設項目建設及運行改變周圍水系情況時,應做水文情勢調查,必要時須進行水生生態調查。 (9)如需進行植物樣方、水生生態、土壤調查,應明確調查范圍、位置、因子、頻次,并提供調查點位圖。 (10)上述內容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增減。 3.4.2 生態影響調查方法 (1)文件資料調查 查閱工程有關協議、合同等文件,了解工程施工期產生的生態影響,調查工程建設占用土地(耕地、林地、自然保護區等)或水利設施等產生的生態影響及采取的相應生態補償措施。 (2)現場勘察 ①通過現場勘察核實文件資料的準確性,了解項目建設區域的生態背景,評估生態影響的范圍和程度,核查生態保護與恢復措施的落實情況。 ②現場勘察范圍:全面覆蓋項目建設所涉及的區域,勘察區域與勘察對象應基本能覆蓋建設項目所涉及區域的80%以上。對于建設項目涉及的范圍較大、無法全部覆蓋的,可根據隨機性和典型性的原則,選擇有代表性的區域與對象進行重點現場勘察。 ③勘察區域與勘察對象的選擇 ④為了定量了解項目建設前后對周圍生態所產生的影響,必要時需進行植物樣方調查或水生生態影響調查。若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進行此部分調查而工程的影響又較為突出、需定量時,需設置此部分調查內容;原則上與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中的調查內容、位置、因子相一致;若工程變更影響位置發生變化時,除在影響范圍內選點進行調查外,還應在未影響區選擇對照點進行調查。 (3)公眾意見調查 可以定性了解建設項目在不同時期存在的環境影響,發現工程前期和施工期曾經存在的及目前可能遺留的環境問題,有助于明確和分析運行期公眾關心的環境問題,為改進已有環境保護措施和提出補救措施提供依據。 (4)遙感調查 ①適用于涉及范圍區域較大、人力勘察較為困難或難以到達的建設項目。 ②遙感調查一般需以下內容:衛星遙感資料、地形圖等基礎資料,通過衛星遙感技術或GPS定位等技術獲取專題數據;數據處理與分析;成果生成。 |
環境影響評價師輔導科目 |
主講老師 |
精講班 |
考題預測班 |
報名 |
||
課時 | 試聽 | 課時 | 試聽 | |||
周建勛 |
40 |
![]() |
10 |
![]() |
||
丁淑杰 |
![]() |
10 |
![]() |
|||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 | 丁淑杰 | 40 | ![]() |
10 | ![]() |
![]() |
環境影響評價案例分析 | 馮老師 | 40 | ![]() |
10 | ![]() |
![]() |
環境影響評價師論壇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1年環評師技術導則與標準輔導質量環境標準1 |
|
閱讀下一篇:2011年環評師技術導則與標準輔導質量環境標準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