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1.常規氣象資料的采用原則:對于一、二級評價項目,若氣象臺(站)在評價區域內,且和該建設項目所在地的地理條件基本一致,大氣穩定度和探空資料可直接使用;其他地面氣象要素可作為該點的資料使用。三級評價項目直接使用建設項目所在地距離最近的氣象臺的資料。 2.常規氣象資料的調查時期的要求:對于一級評價項目,至少應獲取最近三年的常規氣象資料;對于二、三級評價項目,至少應獲取最近一年的常規氣象資料。 3.大氣穩定度3.1大氣穩定度指整層空氣的穩定程度,是大氣對在其中作垂直運動的氣團加速、遏制還是不影響其運動的一種熱力學性質。 3.2云量:云所覆蓋天空的量,即云量。以不同高度分為高云和低云,總云量為高云量和低云量之和。云以十等份來劃分覆蓋天空的量。總云量<4為晴天,總云量>8為陰天。 3.3確定大氣穩定度有多種方法,其中Pasquill穩定度分級法用地面常規氣象資料判斷大氣穩定度,適合我國國情,是評價中常用方法。它認為,近地層大氣的熱狀況在相當大程度上取決于地表面的加熱和冷卻過程,可以用太陽高度角、云量和風速來判斷大氣穩定度。它分為六級,即強不穩定、不穩定、弱不穩定、中性、較穩定和穩定。分別以A、B、C、D、E、F表示。分類時,先由云量與太陽高度角查出太陽輻射等級,再由太陽輻射等級與地面風速查找穩定度等級。 3.4夜間大氣穩定度一般為中性、較穩定或穩定類;陰天或大風時(風速>6m/s時)的大氣穩定度一般為中性穩定度;強不穩定類一般出現在白天、晴天和風速<2m/s的情況;穩定類一般出現在夜間、晴天和風速<3m/s的情況。 4.地面氣象資料與高空氣象資料調查內容4.1地面氣象資料4.1.1風玫瑰圖:是統計所收集的地面氣象資料中16個風向出現的頻率,在極坐標中按16個風向標出其頻率大小。 4.1.2聯合頻率:指由風向、風速、大氣穩定度構成的組合頻率。即統計不同風速、風向和大氣穩定度出現幾率。風向取16個方位;穩定度分6類;風速分5檔,<1.5m/s,1.5~3 m/s,3.1~5 m/s,5.1~7 m/s ,>7 m/s. 4.1.3一級評價項目至少應包括以下各項:⑴年、季(期)地面溫度,露點溫度及降雨量;⑵年、季(期)風玫瑰圖;⑶月平均風速隨月份的變化(曲線圖);⑷季(期)小時平均風速的日變化(曲線圖);⑸年、季(期)各風向,各風速段,各級大氣穩定度的聯合頻率及年、季(期)的各級大氣穩定度的出現頻率。 4.2高空氣象資料4.2.1逆溫:指氣溫隨高度增加的現象。 4.2.2混合層:指邊界層中存在的湍流特征不連續界面以下的大氣層,混合層高度即從地面算起至第一層穩定層底的高度。混合層內一般為不穩定層結,鉛直稀釋能力比較強。 4.2.3對于一、二級評價項目,酌情調查下述距氣象臺站地面1500米高度以下的風和氣溫資料:⑴規定時間的風向、風速隨高度的變化;⑵年、季(期)的規定時間的逆溫層(包括從地面算起第一層和其他各層逆溫)及其出現頻率,平均高度范圍和強度;⑶規定時間各級穩定度的混合層高度;⑷日混合層最大高度及對應的大氣穩定度。 大氣環境影響預測1.概念:是利用數學模式和必要的模擬試驗,計算或估計評價項目的污染因子在評價區域內對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 2. 大氣環境影響的預測內容2.1不利氣象條件:指熏煙狀態以及對環境敏感區或關心點易造成嚴重污染的風向、風速、穩定度和混合層高度等條件,(或稱典型氣象條件)。 2.2大氣環境影響的預測內容:⑴一、二、三級均須預測小時平均和日平均的最大地面濃度和位置;⑵不利氣象條件下,評價區域內的濃度分布圖及其出現的頻率;⑶評價區域年長期平均濃度分布圖。 3.多源疊加的技術要求3.1二、三級評價項目的多元疊加方法:⑴計算該建設項目每期建成后各大氣污染源的地面濃度,并在接受點上進行疊加。⑵改擴建項目,還應計算現有全部大氣污染源的疊加地面濃度。 3.2一級評價項目的多元疊加方法:在二、三級評價項目要求的基礎上,還應考慮評價區的其他工業和民用污染源以及界外區的高大點源,疊加其地面濃度。 4.常用的環境空氣質量預測模式及其適用條件:4.1有風時點源正態煙羽擴散模式:點源在距地面10m高平均風速U10≥1.5m/s情況下,平坦地形、氣態污染物,在模擬的單元時間段里風向、風速、穩定度基本不變,污染物通過某種裝置排放。需調查兩類資料,一類是污染源的資料(包括污染源位置、源強及排放方式),另一類是氣象資料(包括風向、風速、穩定度和混合層的高度)。 4.2小風和靜風時點源擴散模式:是一種簡化的煙團模式,適用于地面10m高處平均風速U10<1.5m/s情況下,平坦地形、氣態污染物,在模擬的單元時間段里風向、風速、穩定度基本不變,污染物通過某種裝置排放。需調查兩類資料,一類是污染源的資料(包括污染源位置、源強及排放方式),另一類是氣象資料(包括風向、風速、穩定度)。 4.3顆粒物排放模式:即傾斜煙羽擴散模式,適用于排氣筒排放的顆粒物粒徑>15μm的污染物、地面10m高平均風速U10>1.5m/s,平坦地形,在模擬的單元時間段里風向、風速、穩定度基本不變,污染物通過某種裝置排放。需調查兩類資料,一類是污染源的資料(包括污染源位置、源強及排放方式,以及顆粒物的直徑和密度分布),另一類是氣象資料(包括風向、風速和穩定度)。 4.4熏煙模式:主要用以計算日出以后,貼地逆溫從下而上消失,逐漸形成混合層時,原來積聚在這一層的污染物所造成的高濃度污染預測。 4.5面源擴散模式:面源或無組織排放源的地面濃度預測;4.6體源擴散模式:當無組織排放源為體源時的濃度預測;4.7線源擴散模式:通常采用點源求和法求取,把線園畫成無限多小點源,應用點源擴散模式進行計算,最后對小點源進行積分。適用條件同點源各種模式。 4.8日平均濃度模式:日平均濃度方法有保證率法、典型日法、換算法等。 4.9長期平均濃度模式:長期濃度預測包括計算年均濃度值,可利用聯合頻率的氣象條件權重法或用全年氣象資料逐次計算求平均法計算年均濃度值。 評價大氣環境影響1.評價指數Ii: Ii=Ci/C0i;Ci 某種污染因子不同取樣時間的濃度預測值,㎎/m3,C0i 某種污染因子對應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m3;Ii 是判別評價因子是否超標的一種計算方法。Ii≥1為超標,否則為未超標。 2.污染分擔率:是指某污染源排放的某種污染物對某敏感區域或某關心點的濃度貢獻比率。 3.評價大氣環境質量影響:根據項目的選址、污染源的排放強度與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區域環境容量、區域總量控制、評價區域的氣象條件等多方面對敏感區域或關心點以及評價區域的大氣環境質量的預測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對各種方案進行比較分析,最終給出推薦方案對評價區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并明確給出推薦方案對評價區域的大氣環境質量影響的可行性結論。 |
環境影響評價師輔導科目 |
主講老師 |
精講班 |
考題預測班 |
報名 |
||
課時 | 試聽 | 課時 | 試聽 | |||
周建勛 |
40 |
![]() |
10 |
![]() |
||
丁淑杰 |
![]() |
10 |
![]() |
|||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 | 丁淑杰 | 40 | ![]() |
10 | ![]() |
![]() |
環境影響評價案例分析 | 馮老師 | 40 | ![]() |
10 | ![]() |
![]() |
環境影響評價師論壇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1年環評師技術導則與標準輔導:地面水環境 |
|
閱讀下一篇:2011年環評師技術導則與標準輔導:大氣環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