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軍隊轉業干部安置考核考試試卷A(卷)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0-07-31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26. 收文登記的主要作用是( )。
A. 便于掌握公文運轉辦理的情況
B. 為查閱公文提供線索和論據
C. 作為公文交接的憑證
D. 是立卷歸檔的基礎
27. 辦理公文一般要經過分辦、批辦、( )等工作環節。
A. 擬辦
B. 傳閱
C. 承辦
D. 創造
28. 世界觀是( 。。
A. 人們對于整個世界的真理性認識
B. 人們對整個世界總的看法和根本的觀點
C. 哲學家對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D. 人人都有的,不過一般人的世界觀通常是自發的、樸素的
29.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哲學寓意是( 。。
A. 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
B. 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
C. 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尊重客觀條件
D.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30. 下列屬于辯證否定的有( 。
A. 我國必須全盤西化
B. 對傳統文化要批判繼承
C.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德國古典哲學的“揚棄”
D. 我國當前的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
31. 辯證的否定是( 。
A. 事物自我的否定
B. 事物發展的環節
C. 事物聯系的環節
D. 全盤否定
32. 下列事例中屬于前進中回復的有( 。。
A. 被推翻的舊勢力暫時復辟
B. 從原始公有制到共產主義公有制
C. 農民用舊麥種培育出新麥種
D. 生產—消費—生產
33. 所有唯物主義認識論之間的共同點是( 。
A. 都是反映論
B. 都肯定主體和客體之間反映和被么映的關系
C. 都承認實踐的地位
D. 都承認認識是一個辯證過程
34. 階級斗爭是( 。。
A. 各階級或勢力間的斗爭
B. 一切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現
C. 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D.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35. 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
A. 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
B. 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
C. 勞動對象
D. 科學技術
36. 下列各項反映科學的本質的有( 。。
A. 科學是知識的理論體系
B. 科學是一切知識的總匯
C. 科學是獲得知識的社會認識活動
D. 科學是描述自然現象的知識
37. 堅持“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實質上就是堅持( 。藴。
A. 歷史唯特主義標準
B. 生產力標準
C. 人民群眾的利益標準
D. 社會主義價值觀標準
38. 我國對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經歷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這些有益的探索是( 。。
A. 毛澤東曾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分為不發達社會主義與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
B.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使用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C. 黨的十二大報告正式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在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
D. 黨的十三大報告全面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39. 市場中介機構包括( 。
A. 行業協會
B. 仲裁機構
C. 拍賣行
D. 計量、質檢機構
40. 有限的市場容量和企業規模擴張之間的矛盾,將促成( 。
A. 限制壟斷
B. 行為內企業數目的增加
C. 行業內企業數目的減少
D. 市場集中度的提高
41. 經濟體制和經濟制度的關系是( 。
A. 經濟體制是經濟制度的具體表現形式
B. 經濟制度是經濟體制的具體表現形式
C. 經濟制度不變的前提下,經濟體制可以有多種形式
D. 經濟制度將隨著經濟體制的變化而變化
42. 我國現階段存在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有( )。
A. 全民所有制
B. 集體所有制
C. 個體、私營經濟
D. 外資經濟
43. 我國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的主要弊端是( 。。
A. 主觀計劃難以反映復雜多變的實際
B. 缺乏競爭的機制
C. 政企職責不分
D. 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
44. 政府的基本職能包括( )。
A. 政治職能
B. 經濟職能
C. 社會職能
D. 國防職能
45. 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是( 。。
A. 省人民政府
B. 省人大常委會
C. 自治區人民政府
D. 直轄市人民政府
46. 不屬于國家行政機關系統的機構是( 。。
A.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B. 國務院行政系列機構
C. 國家監察部
D. 國家檢察機關
47. 下列情形可以辭退的有( 。。
A. 連續兩年不稱職的,不勝任出錯職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B. 因單位調整、撤銷、合并或者縮減編制員額需要調整工作,本人描繪合理安排的
C. 曠工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不歸連續超過15天,或一年內累計超過30天的
D. 不履行國家公務員義務,不遵守國家公務員紀律,經多次教育仍無轉變,又不宜給予開除處分的。
48. 公務員工作回避的類型主要有:( 。。
A. 部門回避
B. 任職回避
C. 地區回避
D. 公務回避
49. 聘任制產生行政領導的優勢在于( 。
A. 指揮靈活
B. 廣納人才
C. 充分體現民意
D. 打破行政領導職務終身制
50. 行政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協調機制是( 。。
A. 行政反饋
B. 行政參與
C. 行政委托
D. 行政分權
A. 便于掌握公文運轉辦理的情況
B. 為查閱公文提供線索和論據
C. 作為公文交接的憑證
D. 是立卷歸檔的基礎
27. 辦理公文一般要經過分辦、批辦、( )等工作環節。
A. 擬辦
B. 傳閱
C. 承辦
D. 創造
28. 世界觀是( 。。
A. 人們對于整個世界的真理性認識
B. 人們對整個世界總的看法和根本的觀點
C. 哲學家對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D. 人人都有的,不過一般人的世界觀通常是自發的、樸素的
29.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哲學寓意是( 。。
A. 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
B. 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
C. 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尊重客觀條件
D.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30. 下列屬于辯證否定的有( 。
A. 我國必須全盤西化
B. 對傳統文化要批判繼承
C.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德國古典哲學的“揚棄”
D. 我國當前的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
31. 辯證的否定是( 。
A. 事物自我的否定
B. 事物發展的環節
C. 事物聯系的環節
D. 全盤否定
32. 下列事例中屬于前進中回復的有( 。。
A. 被推翻的舊勢力暫時復辟
B. 從原始公有制到共產主義公有制
C. 農民用舊麥種培育出新麥種
D. 生產—消費—生產
33. 所有唯物主義認識論之間的共同點是( 。
A. 都是反映論
B. 都肯定主體和客體之間反映和被么映的關系
C. 都承認實踐的地位
D. 都承認認識是一個辯證過程
34. 階級斗爭是( 。。
A. 各階級或勢力間的斗爭
B. 一切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現
C. 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D.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35. 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
A. 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
B. 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
C. 勞動對象
D. 科學技術
36. 下列各項反映科學的本質的有( 。。
A. 科學是知識的理論體系
B. 科學是一切知識的總匯
C. 科學是獲得知識的社會認識活動
D. 科學是描述自然現象的知識
37. 堅持“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實質上就是堅持( 。藴。
A. 歷史唯特主義標準
B. 生產力標準
C. 人民群眾的利益標準
D. 社會主義價值觀標準
38. 我國對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經歷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這些有益的探索是( 。。
A. 毛澤東曾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分為不發達社會主義與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
B.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使用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C. 黨的十二大報告正式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在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
D. 黨的十三大報告全面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39. 市場中介機構包括( 。
A. 行業協會
B. 仲裁機構
C. 拍賣行
D. 計量、質檢機構
40. 有限的市場容量和企業規模擴張之間的矛盾,將促成( 。
A. 限制壟斷
B. 行為內企業數目的增加
C. 行業內企業數目的減少
D. 市場集中度的提高
41. 經濟體制和經濟制度的關系是( 。
A. 經濟體制是經濟制度的具體表現形式
B. 經濟制度是經濟體制的具體表現形式
C. 經濟制度不變的前提下,經濟體制可以有多種形式
D. 經濟制度將隨著經濟體制的變化而變化
42. 我國現階段存在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有( )。
A. 全民所有制
B. 集體所有制
C. 個體、私營經濟
D. 外資經濟
43. 我國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的主要弊端是( 。。
A. 主觀計劃難以反映復雜多變的實際
B. 缺乏競爭的機制
C. 政企職責不分
D. 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
44. 政府的基本職能包括( )。
A. 政治職能
B. 經濟職能
C. 社會職能
D. 國防職能
45. 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是( 。。
A. 省人民政府
B. 省人大常委會
C. 自治區人民政府
D. 直轄市人民政府
46. 不屬于國家行政機關系統的機構是( 。。
A.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B. 國務院行政系列機構
C. 國家監察部
D. 國家檢察機關
47. 下列情形可以辭退的有( 。。
A. 連續兩年不稱職的,不勝任出錯職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B. 因單位調整、撤銷、合并或者縮減編制員額需要調整工作,本人描繪合理安排的
C. 曠工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不歸連續超過15天,或一年內累計超過30天的
D. 不履行國家公務員義務,不遵守國家公務員紀律,經多次教育仍無轉變,又不宜給予開除處分的。
48. 公務員工作回避的類型主要有:( 。。
A. 部門回避
B. 任職回避
C. 地區回避
D. 公務回避
49. 聘任制產生行政領導的優勢在于( 。
A. 指揮靈活
B. 廣納人才
C. 充分體現民意
D. 打破行政領導職務終身制
50. 行政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協調機制是( 。。
A. 行政反饋
B. 行政參與
C. 行政委托
D. 行政分權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