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從業考試輔導:資產負債表外融資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10-05-12
資產負債表外融資(Off-Balance-Sheet Financing):簡稱表外融資,是指不需列入資產負債表的融資方式,即該項融資既不在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方表現為某項資產的增加,也不在負債及所有者權益方表現為負債的增加。
表外融資的動因
傳統的融資方式(如借款)在資產負債表上均表現為資產項目與負債及權益項目的同時增加。而表外融資并非如此,如本集團的應收帳款證券化項目(ABCP),其對負債方并無影響,而在資產方同時表現為現金的增加和應收帳款的減少,資產總額保持不變。企業之所以想方設法把某些負債從資產負債表上抹去,主要是出于以下一些考慮:
1.很多人認為,將債務置于資產負債表外,可以明顯地改善財務報表的質量。這時根據財務報表計算的有關財務比率,將會使借款人處于有利的地位,如負債總額降低、資產負債率和凈權益負債率下降等。以集團實施的ABCP項目為例,若在該項目內實際融資額為3000萬美元,與傳統融資方式相比較,可使集團的資產負債率下降4%左右。更為重要的是,這樣做可以防止那些不利于借款人的財務比率出現,從而避免觸發其他更為不利的發展趨向,例如信用等級下降、借款成本提高等。
2.可以規避借款合同的限制。借款合同往往對借款人增添債務明確規定種種限制,如規定不得突破某一資產負債比率。于是,借款人便設法置債務于表外。然而擬定借款合同的債權人也越來越精明,他們也逐步對表外融資因素加以考慮,將其與表內債務同等看待。這種壓力同時又進一步“催生”了新的、更富于創造精神的融資方式。
傳統歷史成本的計量模式也促使了表外融資方式的應用。我們知道,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很可能造成資產負債表上的許多資產項目的價值被嚴重低估,特別是對于采用后進先出法的企業,其存貨帳面價值與公允價值之間的偏差會日漸增大。而如果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這些企業的資產總量將有較大幅度地增長,并且大部分增長額會增加表上的所有者權益,其結果,由于凈權益的增長使得企業借款能力提高,從而可以舉借更多的債務。因此,作為對企業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的補償,許多人認為應將部分債務置于表外,用來抵銷該種計量模式與公允價值計量比較在借款能力上的損失。雖然我國目前通貨膨脹的壓力并不大,但從長遠來看,這種趨勢是可以預見的。采集者退散
4.現行會計準則(包括國際會計準則、國內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為表外融資提供了可能。例如,現行會計準則對負債所下定義并不十分恰當,不足以應付愈來愈巧妙的融資方式,具體而言,以歷史成本計量模式為基礎的負債概念,偏重法律觀念,而不注重經濟觀念,有的融資如果僅從法律角度看,并不構成某一報告主體的債務。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表外融資是鉆了現行會計準則的空子也并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