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熱點之二:就業安置 任務艱巨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加劇,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近年來一向平穩的就業形勢空前嚴峻。 一方面,企業的用工需求下滑,現有的崗位流失嚴重,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增速下降。另一方面,勞動力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總量矛盾仍長期存在,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
據統計,除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外,今年全國有高校畢業生610萬人,加上去年未就業的100萬人,合計有710萬大學生需要就業,再加上失業返鄉的2000萬農民工和滯留城市難以就業的農民工,三路就業大軍形成“疊加”效應,使就業形勢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本身尚未見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還在進一步加深,這可能會對就業造成更大的沖擊。就業壓力前所未有,政策密度和力度同樣前所未有。
從去年11月開始,為穩定就業局勢,促進就業增長,我國政府打出政策“組合拳”,從巨額投資刺激計劃,到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從限制裁員人數、鼓勵企業有所擔當,到出臺政策措施扶持大學生、農民工等就業群體,積極化解不利因素。
3月5日,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中央財政擬投入420億元資金,提出新增城鎮就業900萬人的目標,體現了越在困難時刻越要重視民生的理念。在促進就業方面,報告中舉措涵蓋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災區勞動力等各個群體,提供周到服務,并對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等,進行政策扶持,在市場準入、財稅金融、經營用地等方面提供便利和優惠。
如何破除結構矛盾,向第三產業充分挖潛?如何幫助大學生和農民工就業?如何破解就業難題?
徐光春 河南有信心做好農民工安置就業 河南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也是農民工外出務工最多的省份。2008年河南外出農民工達到2100多萬,有950萬回鄉。經過認真研究,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實解決返鄉農民工繼續工作的問題。第一,加強與輸入地各有關部門和企業的聯系,尋找更多的就業崗位。第二,加大省內企業招收農民工的就業力度,要求省內企業能不停產的不停產,能不裁員的不裁員,千方百計使企業運轉起來。第三,積極創造條件讓廣大農民工在河南當地能夠創業。第四,加強培訓。政府免費為回鄉的農民工培訓,使其掌握一門技能,為進城務工創造基本條件,而且能夠做到就業崗位比較穩定,工資收入得到提高。從目前的情況來看,950萬名回鄉的農民工中,將近700~800萬名左右能夠繼續有工作崗位。剩下100多萬,我們正在繼續做工作,相信能夠解決他們的就業困難。
駱玉林 青海面臨的主要是大學生就業問題 我們現在面臨的主要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首先因為崗位少,需要就業的人員多;其次是大學生自身的需求比較高,一些苦累臟的艱苦崗位不愿意干,希望找一些輕松的白領工作。針對大學生就業難,我們一方面千方百計給他們提供擴大就業的門路,另一方面加大省內省外用工單位之間的對接,想辦法讓大學生多就業。此外,還采取了減免稅收、提供小額貸款等相應的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自謀出路,同時對大學生的社保、醫療體系進一步的完善,保證大學生的生活。
陳小恩:培訓農民工不要與用工需求脫節 面對就業壓力,對農民工的培訓,政府是重視的,是花本錢的。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培訓和用工需求脫節的現象。目前培訓的主體要么是社會的中介機構,要么是政府有關部門的培訓機構,要么就是發一些培訓券,而且這種培訓經常是些基礎性的內容,比如怎樣與人交往,在城里怎樣過馬路,或者機械修理等,并不適合大多數有用工需求的企業。這種培訓的機會為什么不給企業?他們才知道自己缺什么不缺什么,由企業來決定培訓哪些需要的人,才更合適。
張慶偉:把失業率作為官員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解決就業問題,首先要把失業率作為政府官員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在現有國情下,只要主政的各級政府官員真正優先考慮老百姓的就業問題,就一定能對就業問題產生極大的推動力。其次,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大力扶植中小企業,提高就業彈性,擴大就業容量;降低創建微小型企業的門檻,讓更多的失業青年自己創業。第三,培養人才要有針對性,要針對市場的變化引導人才流動,減少結構性失業。
張育彪:在全國推行“勞務工培訓券制度”為了進一步做好農民工的就業工作,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吉林等省市的成功做法,由中央統一向返鄉農民工發放“勞務工就業培訓券”,具體如下:一、由中央財政全額出資,對全國的失業返鄉以及新增農民工進行一次職業技能培訓。二、由中央統一印制并直接向農民工派發“培訓券”。勞務輸出地和輸入地都承擔此項工作職責,就近培訓。三、勞動保障部門結合當地實際,確定培訓專業;農民工可以自由選擇專業和培訓機構。 四、這項制度可從2009年春季開始大規模實施,并逐步將培訓范圍擴大到全國所有農民工。
喬正孝:學校自己生產的產品要適應社會 要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學校自己生產的產品要適應社會,走向社會,這個對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不僅對高校的技術問題提出要求,對高校的人才模式、高校的課程設置、對高校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要想發展得更好,如果人才的問題解決了,我們國家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也就解決了。
易敏利:發展中小城鎮是解決農民工就業的關鍵 中小城鎮不僅數量多,而且分布也比較均勻。推動中小城鎮發展可有效地分解就業難題,為返鄉而又不愿意務農的農民工提供就近擇業的機會,還可以避免地區差別、城鄉差別的進一步擴大。首先,在4萬億拉動內需的資金中設立專項,用以推動內地,特別是返鄉農民工比較集中地區的中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其次,增加中小城鎮居民社會保障方面的投入,為大學生和農民工到中小城鎮就業和生活解除社會保障方面的擔憂。第三,在中小城鎮率先進行制度創新。對于西部內陸省份來說,這點更為重要。只有在這些地方針對農民工進行戶籍管理、醫療衛生保障等改革創新,才可能提高中小城鎮居住的吸引力,使其真正成為城市化進程的依托。
高萬能:大學生必須轉變擇業觀念 高校要幫助大學生轉變擇業的觀念,過去大學畢業生總是要到大中城市,到國家機關找鐵飯碗、吃皇糧,認為這樣才是就業。但現在要把這個觀念轉變過來。大學生應該先就業后擇業,先有工作就是就業。此外,要加大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高校要從大學生入學開始,在四年內對他們的就業進行系統的教育,給予像專業課程一樣的重視,不是幾次講座就完事。
盧凌:立法杜絕就業中的經驗歧視和性別歧視 通過立法和制定規章,消除就業市場的經驗歧視行為和性別歧視行為。同時,應當規范勞動用工市場,加大獎懲力度,規定不同行業企業中無工作經驗大學生雇員與有工作經驗雇員比例的底線,招聘男女大學生的比例底線。對于雇傭較多大學生雇員的企業,政府應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如大學生員工專項補貼、稅收優惠等,以平衡企業的收支預算。
常德傳:支持大學生和農民工自主創業在當前企業普遍不景氣、降薪裁員的形勢下,急需出臺特殊政策,鼓勵大學生和失業農民工自主創業,開辟新的就業途徑,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有關部門要制定出臺支持自主創業的特殊政策,比如免收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等。其次,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大力營造鼓勵自主創業的氛圍。第三,加強免費的創業培訓。第四,創造相對寬松的創業環境。政府相關部門要強化服務意識,完善服務體系,改進服務態度,切實幫助創業人員選好選準創業項目,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好的配套服務。
張近東:在大學實行“見習制”我國大學生的理論知識偏多,實踐能力不足,實踐活動基本處于自發分散的狀態。不少高校為提高“教育就業率”,采取各種手段為大學生找工作,不少大學生對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普遍不滿意,離職率偏高。應該把“社會實踐”作為一項重要課程,列入大學階段關鍵性教育任務,制定“社會實踐”的標準、制度、流程,建立“社會實踐”檔案。可以考慮在大三、大四期間實行“見習制”,學生抽出6個月的時間到社會實習,企業提供見習條件,進行崗前培訓,見習管理,同時建議政府進行適當的財政補貼,每名大學生財政補貼1000-2000元給見習企業。
張思民:保就業最好先保中小企業建議把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作為解決當前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一,各級政府部門應明確樹立“保企業就是保就業、保民生”的觀念,而且必須要保中小企業、保民營企業。必要時,建議將中小企業發展情況列入地方政府考核體系。第二,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應適度向中小企業傾斜。已經公布的刺激內需計劃中,大部分資金仍然是投向基礎設施和建設周期長的大項目。第三,下大決心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第四,切實減輕中小企業負擔。第五,財政補貼中小企業就業。中小企業每招收1名農民工,政府即給予企業一定金額的補貼,主要用來作為員工的工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