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考試測試題第十四章教學測量與評價
來源:發布時間:2009-02-16 14:25:48
一、單項選擇題(下列各題所給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答錯、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教學評價的目的是對課程、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培養方案( )。
A.作出分析
B.作出判斷
C.進行評估
D.作出決策
2.測量首先要根據某種標準和一定的程序將學生的學習行為與結果確定為( )。
A.一種量值
B.一種題型
C.某種題型
D.多種題型
3.“一好百好”,“一壞百壞”,這種社會認知效應稱為( )。
A.刻板效應
B.近因效應
C.暈輪效應
D.首因效應
4.為了減少誤差,測驗在編制、施測、評分以及解釋等方面都必須遵循一套( )。
A.嚴格規則
B.系統規則
C.標準規則
D.系統程序
5.標準化成就測驗是指由專家或學者們所編制的適用于大規模范圍內評定個體( )。
A.成就水平的測驗
B.能力形成的測驗
C.結構的測驗
D.智力發展的測驗
6.( )是衡量一個測驗正確性的重要指標,即一個測驗能夠測量出所要測量的東西的程度。
A.信度
B.效度
C.難度
D.區分度 
A.配置性評價
B.形成性評價
C.診斷性評價
D.總結性評價
11.( )可用來考查學生對知識的回憶,且可將學生的猜測可能性降到最小。
A.選擇題
B.是非題
C.論文題
D.填空題
12.基于某種特定的標準,來評價學生對與教學密切關聯的具體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評價方式稱為( )。
A.常模參照評價
B.正式評價
C.標準參照評價
D.非正式評價
13.通過對學生的家庭作業或課堂練習、論文、日記、手工制作的模型、繪畫等各種作品進行考查分析,并形成某種判斷和決策的過程稱為( )。
A.個案研究
B.觀察分析
C.案卷分析
D.軼事記錄
14.診斷性評價多半是在( )實施。
A.教學過程中
B.形成性評價之后
C.形成性評價之前
D.教學過程之后
15.某一測驗在多次施測后所得的分數的穩定、一致程度稱為( )。
A.信度
B.效度
C.難度
D.區分度 二、多項選擇題(下列各題所給選項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測驗前的計劃包括( )。
A.確定測驗的目的
B.確定測驗要考查的學習結果
C.列出測驗要包括的課程內容
D.寫下考試計劃或細目表
E.選擇適合的題型
2.心理測驗的技術指標包括量表的( )。
A.難度
B.效度
C.信度
D.標準化
E.知名度
3.從教學評價的功能看,教學評價分為( )。
A.形成性評價
B.正式評價
C.非正式評價
D.配置性評價
E.診斷性評價 
A.教師隨堂評價
B.標準化成就測驗
C.課堂提問測驗
D.教師自編測驗
E.平時作業
7.標準化成就測驗的缺點是( )。
A.無計劃性
B.不同考試分數無可比性
C.與學校課程之間的關系很不協調
D.測驗結果的不當使用易對個體造成不良影響
E.過于客觀,限制主觀性
8.下列題型屬于教師自編測驗的客觀題的是( )。
A.選擇題
B.是非題
C.匹配題
D.填空題
9.根據教學評價資料的處理方式,教學評價分為( )。
A.常模參照評價
B.標準參照評價
C.正式評價
D.形成性評價
10.根據教學評價的嚴謹程度,可分為( )。
A.形成性評價
B.總結性評價
C.正式評價
D.非正式評價
三、填空題(在下列各題的空格中填入正確的內容)
1.細目表的形式是_______,一般用縱欄表示_______,橫欄表示課程的內容或范圍。
2.自編測驗包括_______和_______兩種類型。
3.匹配題目包括兩列詞句,一列是_______,一列是_______。
4.教學評價是一種系統化的持續的過程,包括確定評估目標、搜集有關資料、_______資料、形成價值判斷以及做出決定等步驟。
5.測量主要是一種收集資料數據的過程,是根據某種標準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將學生的學習_______確定為一種量值,以表示學生對所測問題了解的多少。
6.測驗是測量一個樣本的系統程序,即通過觀察少數具有代表性的行為或現象來_______人們心理特征。
7.對于情感以及道德行為表現的評價則常常采用_______的評價手段,如案卷分析、觀察、問卷量表以及談話等。
8.選擇題是由_______和兩個或更多的選項組成的。
9._______可用于測量不同水平的教學目標。
10.評分必須以一定的比較標準為依據,評分的標準可分為絕對標準和_______兩種。 
五、簡答題
1.標準化成就測驗的特點。
2.教學測量與評價的功能。
3.標準化成就測驗的優越性。
4.有效自編測驗的特征。
六、論述題
1.如何對教學評價結果進行處理與報告?
2.非測驗的評價技術。參考答案與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見大綱217頁。
2.A[解析]見大綱217頁。
3.C[解析]平時的印象影響到當前的評價。
4.D[解析]見大綱218頁。
5.A[解析]見大綱220頁。
6.B[解析]效度是指測量的正確性,即一個測驗能夠測量出其所要測量的東西的程度。
7.C[解析]見大綱221頁。
8.D[解析]見大綱218頁。
9.D[解析]見大綱227頁。
10.D[解析]見大綱218頁。
11.D[解析]填空題猜測的可能性較低。
12.C[解析]見大綱218頁。 
4.ABC[解析]見大綱225頁。
5.CD[解析]非正式評價是針對個別學生的評價。
6.BD[解析]見大綱219頁。
7.CD[解析]標準化成就測驗具有計劃性、可比性是其優點。
8.ABCD[解析]以上選項均為教師自編測驗的客觀題。
9.AB[解析]略。
10.CD[解析]略。
三、填空題
1.兩維表、學習結果 2.客觀題、主觀題 3.問題選項、反應選項 4.描述并分析 5.行為與結果6.量化描述 7.非測驗性 8.題干 9.是非題 10.相對標準 11.有限制的問答題、開放式論文12.配置性評價 13.論文題 14.連續性 15.個別學生
四、名詞解釋
1.填空題:呈現給學生一句或一段不完整的話或者直接提問,要求學生做簡要回答。
2.正式評價:學生在相同的情況下接受相同的評估,且采用的評價工具比較客觀。
3.形成性評價:通常在教學過程中實施,一般是由學生完成一些與教學活動密切相關的測驗,也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狀況進行自我評估,或者憑教師的平常觀察記錄或與學生的面談。
4.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是指有系統地收集有關學生學習行為的資料,參照預定的教學目標對其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其目的是對課程、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培養方案作出決策。 
(4)作為教育評價和決策的依據。
3.(1)客觀性。在大多數情況下,標準化測驗是一種比教師編制的測驗更加客觀的測量工具。
(2)計劃性。專家在編制標準化測驗時,已經考慮到所需要的時間和經費,因此標準化測驗更有計劃性。
(3)可比性。標準化測驗由于具有統一的標準,使得不同考試的分數具有可比性。
4.(1)信度。信度是指測驗的可靠性,即多次測驗的分數的穩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時間上的一致和評分上的一致性。
(2)效度。效度是指測量的正確性,即一個測驗能夠測量出其所要測量的東西的程度。測驗測量什么?測驗對測量目標的測量精確性和真實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為一個低效的測驗,即使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獲得有用的資料。
(3)區分度。區分度是指測驗項目的反應與某種測量屬性或品質的區分程度或鑒別能力。例如通過該測驗是否能夠把學習好、中、差學生的不同學習或能力水平區分開來。
六、論述題
1.[答案要點]:
(一)評分
評分時必須以一定的比較標準為依據,評分的標準可分為絕對標準和相對標準兩種,絕對標準是以學生所學的課程內容為依據。學生的分數和其他同學的回答情況沒有關系。而且絕對標準強調,由于不同學生的學習起點和背景情況的差異,所以他們的學習結果也是不可比較的。它對應的評價方式,是標準參照評價。相對標準是以其他學生的成績為依據,對應于常模參照評價。相對標準的評價不僅與學生自己的成績有關,還與其他同學的成績有關。
合理的評分過程應包括如下步驟:①搜集有關學生的信息,信息可以來源于不同類型、性質的測驗甚至觀察的評價方式。例如,教師對學生期末學習成績的評價,通常是期末考試成績占70%,平時作業和考試成績占20%,課堂表現占10%。②系統地記錄下評價的結果,并隨時保持最新的結果。③盡量將搜集的資料量化,用數據來表示學生的學習情況。④為了把評價的重點放在最終的學習成就,教師需要加大最后測驗得分的權重。⑤評價應該以成就為依據,而其他特征的評價,不要和成就的評價混雜起來。
(二)合格與不合格
有些課程采用合格與不合格來評價學生的成就。
(三)其他報告方式
除了常用的評分方法,教師還可以使用其他方式來報告評價結果。
2.[答案要點]:
(1)案卷分析。是一種常用的評價策略,其內容主要是按照一定標準收集起來的學生認知活動的成果。例如根據學生家庭作業、課堂練習、論文、日記、手工制作等作品,對學生的認知活動等進行判斷和決策。
(2)觀察。通過教學過程中的非正式的觀察也能夠得到大量的關于學生的學業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
①行為檢查單。通常采用有/無的方式記錄,但有時也記錄下次數。
②軼事記錄。描述所觀察的事件。
③等級評價量表。它對于連續性的行為可能更為有效。
(3)情感評價。針對學生的情緒、學習動機、個人觀點等進行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