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大學教師考試復習指導系列—《大學心理學》
來源:發布時間:2008-12-23 09:33:44
4、 認識過程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屬性、特點及其規律的反映,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1)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最簡單認識;(2)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整體的反映,知覺過程的心理規律可以歸納為四個特征:選擇性、整體性、理解性、恒常性;(3)記憶是過去經歷過的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后慢;(4)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性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概括性和間接性是兩個主要特征;(5)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而是各種心理過程的共同特性。
5、 個性傾向性是個性中的動力系統,是最活躍的因素,對其他心理活動,包括個性心理特征,具有方向性和制動性的作用,個性傾向性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等方面。
6、 個性心理特征是個體身上經常表現出來的本質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它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1)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得以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能力總是和活動緊密聯系的。能力和知識、技能是緊密聯系而又互相區別的。知識和技能是心理活動的結果而不是心理特征,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比能力形成的過程要快速的多,能力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是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形成的;(2)氣質是一個人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動力方面的特點,具有“天賦性”,氣質本身并無好壞之分;(3)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的心理特征,性格是個人心理特征的核心,基本是后天形成的,并且有好壞之分。
7、 心理發展理論:生物發生論、社會發生論、心理發生論。霍爾德復演說:人類個體的發展完全重復著人類種族進化的歷程,時間上的壓縮和形式上的復演。智力發生論的代表人物是皮亞杰,起決定作用的是平衡——不斷成熟的內部組織對環境的同化和順應,同化是指把環境因素納入有機體已有的圖式中,以加強和豐富主體的動作,順應是指改變主體動作以適應客觀環境的變化。
8、 心理發展的含義廣義上來說是指個體從出生到成年到老年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積極的心理變化過程,狹義上來說是指個體從出生到成年期間多發生的積極的心理變化過程。只有那些積極的由經驗和學習所產生的持久的心理變化才能稱發展。其一般特點:(1)階段性,個體在特定的年齡具有本年齡階段共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心理特征;(2)連續性;(3)順序性;(4)聯系性;(5)差異性
9、 心理發展的條件:(1)遺傳素質是個體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2)社會生活環境和教育是心理發展的決定因素,(3)實踐活動和主觀能動性是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心理發展的動力是心理的內部矛盾,新的需要和他們原先的心理水平之間的矛盾。(在答題時應適當加以展開說明)
10、大學是記憶力的黃金時期(1)記憶過程中的思維加工能力強;(2)意義記憶占主導地位;(3)更多的運用有意記憶;(4)記憶品質得到了全面發展。
11、大學生想象力的特點(1)想象具有一定的現實性;(2)想象目的明確;(3)想象內容豐富;(4)想象的創造性顯著增強
12、大學生情感發展的特征:(1)情緒和情感豐富多彩,復雜多樣;(2)情緒情感不穩定,易激動,具有明顯的兩極性;(3)情緒情感表現具有內隱性、文飾性與表現性共存;(4)情緒的心境明朗化;(5)愛情逐漸成為情感體驗的一個方面;(6)高級社會情感日趨成熟、穩定并逐漸成為個性心理特征的一部分
13、需要轉化為動機的必要條件:要是需要達到一定的緊張度或說迫切性,動機意味著行動也就是有明確的對象或目標或者說客觀誘因
14、奧蘇泊爾與布魯納認為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組織和在組織,換句話說就是知識理解的主要形式是知識的同化。概念學習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兩種,概念形成是指學生從大量的具體例證出發,通過辨別、提出和檢驗假設、概括等心理過程,發現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屬性。概念同化是以定義形式直接向學生揭示新概念的本質屬性,學生利用認知結構中的適當觀念,理解新概念,從而掌握新概念意義的過程,它是大學生掌握新概念的最主要形式。15、創造性學習就是知學生將已知的知識進行重新組織而獲得新的具有一定價值的學習結果的過程。影響因素:智力水平、發散性 認知加工方式、學習成績、學習動機、直覺思維、良好的創造性學習環境等。
16、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正遷移和負遷移。認知結構的特點有:可利用性、可辨別性(清晰性)、鞏固性(穩定性)三個。
17、認知結構遷移理論!盀檫w移而教”實際上是形成學生良好的認知結構,不斷分化和綜合貫通是人的認知結構組織的原則。
18、學習動機是引起和維持學生的學習活動,并使學習活動指向學習目標的心理傾向。如果學生沒有學習動機則老師的教學是無效的。中等程度的動機的喚起和激發對學習具有最佳的效果。
19、舉例說明培養(內部)和激發(外部)大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1)培養學習自覺性,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使學生產生學習需要,(2)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引入競爭機制,正確運用獎勵與懲罰手段。
20、測量就是按照一定的法則將事物屬性表達成數字的過程,評價是對測量結果的意義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測量所得數據只有通過評價才有價值和意義。有效測驗的必要條件:效度(測驗達到測驗目的的程度),信度(測量結果的可靠程度),難度,區分度(測驗項目對于所測屬性或品質的區分程度或鑒別能力)
21、相對評價:把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同一團體的平均成績作比較,從而確定其成績的適當等級。絕對評價:哪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既定的教學目標相比較,從而判定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個人內差評價:對同一個學生在同一學科領域不同能力的測驗成績或不同學科之間的成績進行比較,從而了解其優勢和弱點,或比較前后不同時間的成績變化了解其進步的情況等。
22、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幾種心理因素: 第一印象具有積極和消極的雙重作用,暈輪(成見、概面)效應,社會刻板印象(定型化,如教師戴眼鏡文鄒鄒的)。特點:交往動機的迫切性,交往的對象以同齡人為主,交往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范圍廣泛,交往的標準最重視的是個性品質。原則:平等尊重,互利互惠,信用,相容。
23、大學生群體對個人行為的影響:社會助長作用(促進個人的活動效率),從眾行為(個體受到群體的壓力放棄自己的意見和主張,在認知或行動上表現出與大多數人一致的現象,具有積極和消極的雙重作用),社會顧慮傾向,趨個性化。
24、引起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個人因素(生理和心理)和環境因素(社會家庭和學校)如,學習負擔過重,對大學學習生活適應困難,同學間相互競爭的壓力加大,對所學專業的失望,人際關系中的矛盾和問題,社會環境帶來的沖擊與影響,個人生活方面的挫折,個體心理品質的缺陷與主觀因素方面的問題。
25、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說,生理、安全、社交、自尊、自我實現五個層次。從低級到高級,在每一個低級層次的需要得到適當滿足以后就會產生高一級的需要,只有高級需要的滿足才能產生令人滿意的主觀效果,才能得到一種鼓舞人的力量。這一理論有其科學性的一面,特別是對于管理工作意義很大,但其基礎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不能正確理解人的需要的社會實質,有其局限性。
26、期望理論:激發力量=目標效價*期望值;目標效價是指在人們心目中達到一個目標后滿足需要的程度;期望值用數量表現的期望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27、激勵的基本原則:激勵的實質就是調動積極性,(1)三種動力同時發揮作用,內在動力、外界壓力和目標吸引力;(2)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相結合;(3)與大學教師的需要特點相適應,需要時積極性的源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特點,高層次需要多余低層次需要,精神需要多余物質需要,長遠需要多余眼前需要,社會性需要多余生理性需要。
28、教師的職業特征:教師勞動是示范性的、復雜的、創造性的勞動,具有獨立性、群體協作性、長效性,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并重。(給出相應的簡單解釋)
29、教師的角色:教學的設計者、學習的指導者、知識的傳授者、言傳身教的教育者、學生集體的領導者、伙伴與師長、人際關系的協調者、心理輔導人員。
30、大學教師的心理素質:(1)情感,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科,是教師首要的基本心理素質;(2)應具備的意志品質,自覺、堅持、果斷、自制等;(3)一般能力和教育能力,包括: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邏輯思維和創造思維能力、言語表達能力、教育機智(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的定向能力,主要表現在因勢利導、隨機應變、對癥下藥、掌握分寸四個方面)、組織管理和教育教學的能力(組織課堂教學能力、運用教材能力、管理學生群體活動能力等)、科研能力等。(4)人格特征(客觀的自我意識、崇高的品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良好的性格)
31、教師的威信是指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譽。校園文化通過感染、暗示、同化、激勵與心理調適等多種功能,影響學生起到教育作用。主要是感染和同化功能。
教師的成長與發展分為關注生存、情境和學生三個階段;就緩剑河^摩和分析,微型教學、教學決策訓練、通過反思提高教學能力(對于反思適當展開說明
5、 個性傾向性是個性中的動力系統,是最活躍的因素,對其他心理活動,包括個性心理特征,具有方向性和制動性的作用,個性傾向性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等方面。
6、 個性心理特征是個體身上經常表現出來的本質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它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1)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得以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能力總是和活動緊密聯系的。能力和知識、技能是緊密聯系而又互相區別的。知識和技能是心理活動的結果而不是心理特征,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比能力形成的過程要快速的多,能力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是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形成的;(2)氣質是一個人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動力方面的特點,具有“天賦性”,氣質本身并無好壞之分;(3)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的心理特征,性格是個人心理特征的核心,基本是后天形成的,并且有好壞之分。
7、 心理發展理論:生物發生論、社會發生論、心理發生論。霍爾德復演說:人類個體的發展完全重復著人類種族進化的歷程,時間上的壓縮和形式上的復演。智力發生論的代表人物是皮亞杰,起決定作用的是平衡——不斷成熟的內部組織對環境的同化和順應,同化是指把環境因素納入有機體已有的圖式中,以加強和豐富主體的動作,順應是指改變主體動作以適應客觀環境的變化。
8、 心理發展的含義廣義上來說是指個體從出生到成年到老年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積極的心理變化過程,狹義上來說是指個體從出生到成年期間多發生的積極的心理變化過程。只有那些積極的由經驗和學習所產生的持久的心理變化才能稱發展。其一般特點:(1)階段性,個體在特定的年齡具有本年齡階段共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心理特征;(2)連續性;(3)順序性;(4)聯系性;(5)差異性
9、 心理發展的條件:(1)遺傳素質是個體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2)社會生活環境和教育是心理發展的決定因素,(3)實踐活動和主觀能動性是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心理發展的動力是心理的內部矛盾,新的需要和他們原先的心理水平之間的矛盾。(在答題時應適當加以展開說明)
10、大學是記憶力的黃金時期(1)記憶過程中的思維加工能力強;(2)意義記憶占主導地位;(3)更多的運用有意記憶;(4)記憶品質得到了全面發展。
11、大學生想象力的特點(1)想象具有一定的現實性;(2)想象目的明確;(3)想象內容豐富;(4)想象的創造性顯著增強
12、大學生情感發展的特征:(1)情緒和情感豐富多彩,復雜多樣;(2)情緒情感不穩定,易激動,具有明顯的兩極性;(3)情緒情感表現具有內隱性、文飾性與表現性共存;(4)情緒的心境明朗化;(5)愛情逐漸成為情感體驗的一個方面;(6)高級社會情感日趨成熟、穩定并逐漸成為個性心理特征的一部分
13、需要轉化為動機的必要條件:要是需要達到一定的緊張度或說迫切性,動機意味著行動也就是有明確的對象或目標或者說客觀誘因
14、奧蘇泊爾與布魯納認為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組織和在組織,換句話說就是知識理解的主要形式是知識的同化。概念學習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兩種,概念形成是指學生從大量的具體例證出發,通過辨別、提出和檢驗假設、概括等心理過程,發現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屬性。概念同化是以定義形式直接向學生揭示新概念的本質屬性,學生利用認知結構中的適當觀念,理解新概念,從而掌握新概念意義的過程,它是大學生掌握新概念的最主要形式。15、創造性學習就是知學生將已知的知識進行重新組織而獲得新的具有一定價值的學習結果的過程。影響因素:智力水平、發散性 認知加工方式、學習成績、學習動機、直覺思維、良好的創造性學習環境等。
16、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正遷移和負遷移。認知結構的特點有:可利用性、可辨別性(清晰性)、鞏固性(穩定性)三個。
17、認知結構遷移理論!盀檫w移而教”實際上是形成學生良好的認知結構,不斷分化和綜合貫通是人的認知結構組織的原則。
18、學習動機是引起和維持學生的學習活動,并使學習活動指向學習目標的心理傾向。如果學生沒有學習動機則老師的教學是無效的。中等程度的動機的喚起和激發對學習具有最佳的效果。
19、舉例說明培養(內部)和激發(外部)大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1)培養學習自覺性,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使學生產生學習需要,(2)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引入競爭機制,正確運用獎勵與懲罰手段。
20、測量就是按照一定的法則將事物屬性表達成數字的過程,評價是對測量結果的意義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測量所得數據只有通過評價才有價值和意義。有效測驗的必要條件:效度(測驗達到測驗目的的程度),信度(測量結果的可靠程度),難度,區分度(測驗項目對于所測屬性或品質的區分程度或鑒別能力)
21、相對評價:把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同一團體的平均成績作比較,從而確定其成績的適當等級。絕對評價:哪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既定的教學目標相比較,從而判定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個人內差評價:對同一個學生在同一學科領域不同能力的測驗成績或不同學科之間的成績進行比較,從而了解其優勢和弱點,或比較前后不同時間的成績變化了解其進步的情況等。
22、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幾種心理因素: 第一印象具有積極和消極的雙重作用,暈輪(成見、概面)效應,社會刻板印象(定型化,如教師戴眼鏡文鄒鄒的)。特點:交往動機的迫切性,交往的對象以同齡人為主,交往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范圍廣泛,交往的標準最重視的是個性品質。原則:平等尊重,互利互惠,信用,相容。
23、大學生群體對個人行為的影響:社會助長作用(促進個人的活動效率),從眾行為(個體受到群體的壓力放棄自己的意見和主張,在認知或行動上表現出與大多數人一致的現象,具有積極和消極的雙重作用),社會顧慮傾向,趨個性化。
24、引起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個人因素(生理和心理)和環境因素(社會家庭和學校)如,學習負擔過重,對大學學習生活適應困難,同學間相互競爭的壓力加大,對所學專業的失望,人際關系中的矛盾和問題,社會環境帶來的沖擊與影響,個人生活方面的挫折,個體心理品質的缺陷與主觀因素方面的問題。
25、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說,生理、安全、社交、自尊、自我實現五個層次。從低級到高級,在每一個低級層次的需要得到適當滿足以后就會產生高一級的需要,只有高級需要的滿足才能產生令人滿意的主觀效果,才能得到一種鼓舞人的力量。這一理論有其科學性的一面,特別是對于管理工作意義很大,但其基礎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不能正確理解人的需要的社會實質,有其局限性。
26、期望理論:激發力量=目標效價*期望值;目標效價是指在人們心目中達到一個目標后滿足需要的程度;期望值用數量表現的期望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27、激勵的基本原則:激勵的實質就是調動積極性,(1)三種動力同時發揮作用,內在動力、外界壓力和目標吸引力;(2)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相結合;(3)與大學教師的需要特點相適應,需要時積極性的源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特點,高層次需要多余低層次需要,精神需要多余物質需要,長遠需要多余眼前需要,社會性需要多余生理性需要。
28、教師的職業特征:教師勞動是示范性的、復雜的、創造性的勞動,具有獨立性、群體協作性、長效性,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并重。(給出相應的簡單解釋)
29、教師的角色:教學的設計者、學習的指導者、知識的傳授者、言傳身教的教育者、學生集體的領導者、伙伴與師長、人際關系的協調者、心理輔導人員。
30、大學教師的心理素質:(1)情感,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科,是教師首要的基本心理素質;(2)應具備的意志品質,自覺、堅持、果斷、自制等;(3)一般能力和教育能力,包括: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邏輯思維和創造思維能力、言語表達能力、教育機智(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的定向能力,主要表現在因勢利導、隨機應變、對癥下藥、掌握分寸四個方面)、組織管理和教育教學的能力(組織課堂教學能力、運用教材能力、管理學生群體活動能力等)、科研能力等。(4)人格特征(客觀的自我意識、崇高的品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良好的性格)
31、教師的威信是指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譽。校園文化通過感染、暗示、同化、激勵與心理調適等多種功能,影響學生起到教育作用。主要是感染和同化功能。
教師的成長與發展分為關注生存、情境和學生三個階段;就緩剑河^摩和分析,微型教學、教學決策訓練、通過反思提高教學能力(對于反思適當展開說明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