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果茨基對西方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影響述評

來源:發布時間:2008-09-27 14:16:50

  【摘要】維果茨基是前蘇聯著名的心理學家,他所創立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奠定了前蘇聯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基礎。從六十年代開始,他的理論逐漸進入西方心理學領地,并對西方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維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前蘇聯建國時期的卓越的心理學家,他主要研究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著重探討思維和語言、兒童學習與發展的關系問題。由于他在心理學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而被譽為"心理學中的莫扎特",他所創立的文化歷史理論不僅對前蘇聯,而且對西方心理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西方心理學自1879年誕生以來,一直以實證主義、現象學作為哲學基礎,注重拋開社會文化背景的人的研究,致使西方心理學呈現出明顯的自然科學色彩。前蘇聯心理學作為一個獨立的體系,不論在哲學基礎上,還是在理論上都與西方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由此而形成了心理學中的兩大陣營。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西方心理學和蘇聯心理學處于隔絕狀態。但近年來,西方心理學發展出現了新的走向,開始逐漸由自然主義的心理科學觀向社會文化的心理科學觀轉變。維果茨基的心理學思想也逐漸進入西方的心理學領地,并逐漸形成了世界性的維果茨基研究熱潮。
  維果茨基對西方心理學的影響是在他去世后的二十年以后才開始發生的,其標志為他的《思維和語言》一書被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1962年)。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未,維果茨基對西方的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產生了十分廣泛而強烈的影響。我們可以將這種影響具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后期):西方心理學界初步了解維果茨基的心理學思想階段,其標志為維果茨基的《思維和語言》于1962年被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J.S. Bruner)為之撰寫了序言。
  第二階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產生廣泛影響階段。其標志為維果茨基的一系列著作和被譯成英文,以《社會的思維》1978年翻譯出版為標志。而后,《思維和語言》于1986年再版,并逐漸出現了一系列關于維果茨基的研究論文。這些論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工具"在認知發展中的作用、"最近發展區"的概念、作為自我調節工具的內部言語問題以及在兒童思維中的科學概念等。所有這些都表明維果茨基的思想已經在西方產生了十分廣泛的影響。
  第三階段(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對維果茨基研究的深化階段。在此階段,研究者不但對維果茨基的心理學思想感興趣,同時從歷史的角度研究維果茨基,把視野擴展到維果茨基的個人生活及其時代背景與其心理學思想的聯系。如在九十年代出版了一些關于維果茨基的著作,如《維果茨基:革命的心理學家》、《理解維果茨基:對綜合體的探討》、《維果茨基與教育:社會歷史心理學的教學含義與應用》等。同時,實證性研究逐漸增多,研究緊緊圍繞維果茨基的社會性建構的思想。
  到目前為止,維果茨基的理論在心理學及教育學界的影響已被公認,并形成了世界性的維果茨基研究熱潮。維果茨基熱的產生有多方面原因。首先,維果茨基之所以對美國心理學產生了如此廣泛的影響,主要是由于美國的心理學家被社會影響及維果茨基自己對社會影響的重要性的一再強調所吸引。西方學者普遍認為,維果茨基與其他任何心理學家比,都更重視大的社會環境和小的社會環境影響之間的關系;更強調文化和歷史的社會因素和個人特點的關系。維果茨基關于社會文化對兒童心理的影響的觀點,打破了在西方人心目中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個人主義的思想,使他們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而且也解決了用他們固有的觀念所難以解釋的一些實際問題,使西方對維果茨基的興趣越來越濃;其次,由于維果茨基和皮亞杰是同時代的心理學家,并有一些相同的研究領域,如思維和語言、建構的思想等;同時,在二者的理論中又有較大的差異,如關于自我言語問題、建構的社會性問題等,也是維果茨基基熱的一個主要原因。第三,五十年代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升天,對美國產生了巨大的震撼,使美國人發現蘇聯基礎教育的進步,繼而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納受命負責整個教育改革,而布魯納對維果茨基的理論是十分贊賞的。第四,維果茨基思想受到如此重視還有大的社會背景,即隨著社會發展進入后現代社會,后現代主義開始對心理學產生影響。皮克林(John Pichering)博士為《心理文化論要》寫的序言中,引用了布魯納(1990),埃德曼(Edelman 1992)的觀點:"心理學并未置身于后現代境況之外,它的注意力從個體的認知結構轉向了文化的過程,文化的過程出現于個體之間,并創造了每一個體的個體認知結構。近年對心理學的批評,以其不同的方式強調了這樣的需要,即在其生物的和文化的背景中去考慮心理生活,使過分強調內在認知機制的學科重新得以平衡"。由此可見,維果茨基在西方受到如此廣泛的關注既有其理論科學性的一面,也是西方心理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所致。 維果茨基對西方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研究方法傳統的西方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根本的弊病就是脫離具體的環境單純研究人的心理。而到了七十年代,維果茨基的學生、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布朗芬布倫納(U. Bronfenbrenner)提出了兒童發展的生態系統理論。他認為,人的心理也是處在生態環境中,人的發展離不開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這種觀點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維果茨基的文化歷史理論。布朗芬布倫納所確定的人的發展公式"D=F(PE)"(發展是人與環境的函數),更是直接受到維果茨基及魯利亞的影響。布朗芬布倫納指出現有的許多研究缺乏"生態的確實性",不符合現實情況。他認為心理學研究應該更多考慮生態的確實性問題。這種研究思路目前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生態學運動"。
  西方傳統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是重視定量的評價和靜態的評價,隨著生態學運動的興起,心理學的具體研究方法也開始出現變化,越來越注重定性研究和動態評價,而這兩種評價方式的理論基礎應歸于維果茨基的活動理論和最近發展區理論。
  定性研究有人也譯作"質的研究",對定性研究的概念人們說法不一。但定性研究從根本上來說,是與定量研究相對提出的。其主要特點是注重整體性的評價,注重社會文化因素的探討。"質的研究認為,個人的思想和行為以及社會組織的運作是與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情境分不開的。如果要了解和理解個人和社會組織,必須把他們放置到豐富、復雜、流動的自然情境中去考察"。這種方法興起的理論背景之一就是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即注重人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強調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的研究。
  在維果茨基的理論中,活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認為,心理是在活動中發展的,先是外部活動后是"內心"活動,研究人的心理必須在人的活動中進行。從這種意義上說,維果茨基對于活動的認識不僅是一種理論,同時也是一種方法。這種活動心理學的方法為心理學研究中的過程評價或定性評價提供了理論基礎。
  海登(Maarten K. van der Heijden)指出,一般的心理學只研究人和環境相互作用;而活動心理學中多了一個中間成分,形成了人--連接行為(Approach behavior)--環境這樣一種創造性的模式。其中,連接行為是一個獨立的范疇,既不屬于學生的個性,也不屬于情境。連接行為由實踐活動和心理活動組成。因此,從活動心理學的觀點出發,心理學研究更應該重視過程的評價(process assessment)或定性評價(qualitative assessment),這種評價方式與注重對行為表現成績的測驗方法相對立,主張用"過程"的概念而不用成績或成就的概念,注重在具體的任務情境中對行為的評價。維果茨基的活動理論為現代定性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動態性評價(dynamic assessment)是維果茨基對研究方法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動態性評價是一種測查兒童在被幫助或指導的情況下的獨立活動水平。動態評價可以被認為是由最近發展區決定的(維果茨基)。司馬格林斯基(Peter Smagorinsky)指出,最近發展區理論強調人的思維是有彈性、有潛力的,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具有伸縮性,這對心理學研究來說具有明顯的、有力的方法學特征。塞林納(Veggetti Maria Serena)等也指出,動態評價的思想起源應歸于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結合兒童的具體生活環境,在兒童的活動中,以發展的眼光研究兒童對兒童心理研究來說是非常必要的。但西方心理學長期以來存在的脫離兒童具體生活環境、脫離實際的研究方法使兒童心理研究出現了誤區,也失去了兒童心理研究的現實意義。從七十年代左右開始的研究方法上的革命改變了西方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向,使兒童心理的研究更具客觀科學性和現實意義。從這一點上說,維果茨基對西方發展心理學的影響是很大的。而這種影響又從西方進一步擴展到全球,使全世界兒童心理的研究方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這種意義上說,維果茨基對發展心理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社會性建構思想作為文化歷史學派的創建者,維果茨基高度重視文化對心理發展的作用。他提出了極為重要的理解心理過程的歷史原則,認為一切都應當是從歷史的、社會環境及相互聯系中加以理解。第一次明確了文化歷史因素在心理發展中的作用,第一個提出關于歷史觀點應成為建立人類心理學的主要原則。他指出,"文化創造著行為的特殊方式"、"改變著心理機能的活動"、"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社會的人改變著自己行為的方式和方法,并使其天生的素質和機能發生變化,形成和創造出新的行為方式--特殊的文化方式"。在維果茨基心理學思想中,最近發展區、活動、心理工具、內化是四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而這四個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關于教育教學的思想體系,這就是被西方人稱之為"社會性建構"的思想。 目前西方對社會性建構的研究已經不僅局限于理論方面的探討,而且出現了許多實證性研究。
  (一)關于學齡兒童的研究近年來對于學齡兒童的研究的新動向是將學校教育作為文化過程,把學校教育看作一個文化系統。認為學校教育作為整體文化影響學生的發展。在學校這個整體的文化環境中,教師與兒童、兒童與兒童間的相互作用對兒童的認知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該領域主要有馬圖索夫(Matusov)、科伯(Cobb)等的研究。其中,這種研究又是分兩條線索來進行的。一是學校文化,一是教室文化。
  在學校文化及教室文化中,學校的整體文化氛圍、教室的環境創設對學生的學習的影響是研究的重要方面。馬圖索夫的研究發現,不同的學校環境影響學生的社會交往水平。學校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和交往的環境,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羅斯(Roth)研究了教室文化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影響研究發現,教室中的資源、實際操作的工具、以及智力實踐活動等對兒童的經驗有明顯影響,而這些經驗又直接影響兒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是學校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學校的整體文化環境通過教師而起作用。因此,都是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科伯等人對教師的關鍵性作用研究表明,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把教室變成兒童互相證實自己觀點的場所。包括建立規范,如堅持個人解決問題的觀點,向同伴解釋個人的解決方法,聽取同伴的解釋或感受同伴想達到一致的意圖及解決的過程。希格曼(Daigre,Iris Sigman)研究了教師對自主性價值的認識、教師的控制點、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和教師在教室中的談話、教學方式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內部控制點、高效能感的教師有一種獨立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他們較少評價學生,提出更多的開放式、更高思維層次的問題,少提問已有確定答案的問題,注重以對話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思維。而外部控制點的、低效能感的教師,由于他們對自主性價值認識不足,強調背誦講授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背誦式的參與。
  目前的研究都普遍證實了維果茨基的社會性建構思想,也提醒學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創造民主、鼓勵兒童活動、交往的學校文化氛圍、精心設計教室的環境,給學生提供可以用來進行智力活動的時間、空間和材料,以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另一方面,應有目的地幫助學生學習同伴討論的技能,以真正使同伴交往成為促進兒童認知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關于學前兒童的研究關于學前兒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游戲、言語的社會性起源、內化理論等方面。其中,關于學前兒童游戲的研究是研究的重點問題,研究證明在學前兒童認知發展中,游戲中兒童與兒童、兒童與成人間的相互作用對兒童心理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游戲是維果茨基非常重視的一個領域,是學前兒童社會相互作用的最重要形式。維果茨基強調游戲、認知和情緒發展的關系,認為游戲是發展過程的基礎,原因在于游戲屬于一種最近發展區內的活動。維果茨基認為,在學前年齡,兒童的游戲是發展的最重要源泉。維果茨基指出:"在游戲中,一個孩子的行為總是超越于他的實際年齡、他的日常行為;在游戲中,他比他本身的實際水平要高出一點(維呆茨基)。在兒童的游戲中,兒童的言語、符號活動作為中介可以促進兒童認知水平的提高。奧爾斯(B. van Oers)的研究發現,4--7歲兒童的可以通過游戲活動,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其心理水平的發展。
  父母或教師的行為對兒童游戲行為有明顯影響,這也是研究的重要方面。考克斯等(Cox,MaryL)關于2歲兒童的象征游戲(symbolic play)與母親的相互作用之間的關系的研究發現,母親或照看者與兒童之間的相互作用游戲對兒童的發展的作用與記憶或教學一樣重要。斯蒂菲(Steffey,M.Stephanie 1992)研究結果表明,充分發展的角色游戲與社會性、認知及社會認知能力的發展關系是明顯的。凱爾納(Kelner,Lisa研究了教師行為對兒童游戲的影響,結果證明教師參與兒童的游戲與社會相互作用和兒童對角色的認知活動正相關。目前關于游戲對兒童認知發展的作用的研究,在理論上證明了維果茨基及蘇聯發展心理學將游戲作為學前兒童主動活動的思想,同時,進一步證明了父母和教師在兒童游戲中的重要作用,提醒教師和家長改變傳統的讓孩子自己玩的觀念,主動參與兒童的游戲,并在適當的時機,以適當的形式對幼兒的游戲給予恰當的指導。這一點對學前教育實際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總之,維果茨基對于社會文化環境及其兒童與成人、兒童與兒童之間相互交往的重要性的思想改變了西方的傳統觀念,也引起了西方學者的極大興趣。目前西方對維果茨基理論進行的實證研究表明,維果茨基關于兒童心理起源于社會交往的理論是非常正確的,學校、教室、幼兒園作為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環境應該受到充分的重視,而教師或其他成人對兒童的指導作用更不容忽視,同時,應該給兒童提供兒童間相互交往的環境并讓他們學會交往的方法。學校、教室、教師、同伴這些社會文化因素的形式、水平直接影響兒童心理的發展。
  維果茨基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目前西方對維果茨基的研究又為維果茨基理論提供了實證依據,密切了維果茨基理論與教育實際的聯系,使維果茨基的理論更具有實際應用價值。我們相信,隨著對維果茨基研究的深入,維果茨基理論在教育實際中的作用會越來越明顯。
糾錯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教師資格考試輔導資料

教師資格考試輔導課程報名入口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l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五月天宝贝 | 天天爽一区二区三区 | 尤物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 | 青青久在线视频视频在线 | 天天爽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