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語音 (1) 韓語音素和音節的數量多 韓語是音素文字。現代韓語有19個輔音和21個元音,此外還有27個輔音韻尾(又稱為“終聲”或“收音”。其中單輔音韻尾14個、重輔音韻尾2個、雙輔音韻尾11個) 。當然, 這些輔音韻尾在靜態環境下的發音, 可以歸結為7個代表輔音韻尾。由19個輔音、21個元音和7個代表輔音韻尾, 在理論上可以組成3193個音節(韓語的音節數,可以用以下方法算出:19(輔音)× 21( 元音) ×7(代表輔音韻尾) + 399(開音節)=3193。);漢語有22個輔音和38個韻母,理論上可以構成836個音節,實際上僅使用460多個音節;日語在理論上有582個音節。(有人認為日語有112個音節。筆者認為, 日語有44個清音、23個濁音和半濁音、30個拗音。每個音節都有長短音,還有相當于韓語輔音韻尾的促音和撥音。因此,日語的實際發音音節數可按以下方法計算:[(44<清音>+ 23<濁音和半濁音> + 30<拗音>)× 2<促音和撥音> +97<開音節>]×2 <長音和短音> = 582。)韓、中、日語音節數量對照表如下:語言 韓語 漢語 日語音節數 3193 836 582 音素和音節多的語言,依靠聽力來判斷時,難度自然就大一些。 (2) 韓語輔音韻尾的數量多 韓語是閉音節語言(以輔音結尾的音節占多數的語言為閉音節語,反之則為開音節語。據統計,韓國語中的閉音節約占音節總數的80%。(崔允甲/李世龍,1984:142)), 日語是開音節語言, 這已經成為學界的共識。開音節和閉音節的多少對聽和說產生很多影響。 韓語中有27個輔音韻尾,它們在言語中發生很多變化。有連音、脫落、同化, 還有絕音現象。但是, 日語只有2個相當于韓語輔音韻尾的音,沒有連音、脫落和絕音變化。 輔音韻尾對說產生影響。同是二年級學生,日語專業的學生可以很流暢地朗讀課文,韓語學生則相對較弱。輔音韻尾對聽產生更大的影響。由輔音韻尾產生的語音變化,在聽力中是語義判斷的一大障礙。
2. 音變 (1) 韓語中同音異綴現象多 所謂同音異綴,是指發音相同而標記書寫形態不同的現象。這種現象在閱讀和書寫時一般沒有什么影響,但在聽和說時成為障礙。我們的學生主要通過教材,特別是通過書本學習語言,首先接觸的不是聲音而是文字。當聽到的語音與所記憶的書寫形態不一致時,就會感到茫然。韓語中的同音異綴現象多,成為聽力難的原因。 韓語中的同音異綴現象可以分為靜態和動態兩大類。 靜態同音異綴現象產生于韓語音節與字節數量的不一致。 韓語的音節構成有3種情況:1、單一元音構成,2、輔音+元音構成,3、輔音+元音+輔音構成。根據注3的方法計算,韓語在理論上可以拼出3193個音節。韓語在書寫時,不是將字母像拉丁字母那樣按照線性狀態排列,而是構成像漢字方塊字那樣的一個個字節,或稱為“字”。 字節的構成有4種情況:1、輔音符號“ㅇ”與元音符號構成,“ㅇ”不發音,2、輔音符號+元音符號構成,3、輔音符號+元音符號+輔音符號構成,4、輔音符號+元音符號+2個輔音符號構成。前3項與音節構成的方法相同,而第4項中的2個輔音韻尾符號在靜態環境下只發一個音,這樣就造成 了音節與字節的不一致。現代韓語可以拼寫出的字節總數為11172個(其計算方法為:19(輔音符號)×21(元音符號)×[14(單輔音韻尾符號)+2(重輔音韻尾符號)+11(雙輔音韻尾符號)]+399(開音節字節)=11172)。這樣多的字節與3192個音節對應, 同音異綴現象自然很多。當然, 在現代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音節為1409個(這是筆者在元光(1991) 統計的基礎上,重新調查分析得出的結果。根據元光浩的統計,現代韓語中常用字節為1832個。),現代韓語中使用的字節總數為1832個。但即便如此,其比例也達到1 : 1.3, 有423個同音異綴字節。 動態同音異綴現象產生于音素在語音組合中的變化。具體實例參看下面兩節。 (2) 漢字詞的連音和音變多 中國學生在學習韓語時,從中國借用的漢字詞很有幫助。在把握了漢字的韓語讀音規律的前提下,即使是沒有學習過的漢字詞,只要能還原為漢字,即可很容易地理解這個詞。然而,這種方法對記憶詞匯和閱讀理解雖然有幫助,但在說和聽時卻成為難點。 韓國文字雖然是音素文字,但在書寫時構成像漢字方塊字那樣的字節。中國學生在記憶漢語單詞時,不是以音素為單位,而是以字節,即“字”為單位記憶,并已形成思維定勢。因此,在記憶與漢字相似的、以字節為單位書寫的韓語詞匯時。也采用同類方法。例如, 在記憶“불합리(不合理)” 這個單詞時, 是將其分為“불”、“합”、“리”等3個字節, 與“不”、“合”、“理”這三個漢字結合進行理解。在這種情況下,記憶和理解單詞都很容易。然而,在通過聲音接觸這一單詞時,由于連音和語音變化規律的影響,發音成為 “부람니” ,與按照書寫形態記憶的音節完全不同,因此難以快速準確判斷其意義。 固有詞雖然也有連音和音變,但至少在單一詞匯內部不存在這種現象。漢字詞以漢字為單位構成音節和字節,因此在單一詞匯內部也存在這種現象。例如: 連音現象: 거며기 ← 검역의(檢疫醫) 가머니설 ← 감언리설(甘言利說) 사미루← 삼일우(三日雨) 구가그마← 국악음악(國樂音樂) 자갸콰← 작약화(芍藥花) 화노자갹← 환호작약(歡呼雀躍) 上述漢字詞如果按照發音書寫,中國學生是無法理解其含義的。 音變現象: 잉명← 익명(匿名) 삼목← 삽목(揷木) 살략← 산략(刪略) 上述漢字詞如果按照韓國漢字讀音規律書寫,很容易推斷其含義,如果按發音書寫,判斷起來就有一定的難度。 (3) 固有詞中音變多 漢字詞連音和音變多,固有詞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音變也很多。這些音變對聽力造成困難。例如: ㄹ音變 칼을 갈다─ 磨刀 •할아버지가 가니 손자도 갈려고 한다___________칼을 가니 •이것은 간 것이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간 칼 •조급해 하지 마시오,지금 갑시다_______________칼을 갑시다 •할아버지가 지금 가십니다_____________________칼을 가십니다 •누가 가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칼을 가오? 以上例句, 如果只聽前面的句子, 很難做出正確的理解。固有詞謂詞詞干的音變達9種之多,未能正確掌握這些規律的學生,在聽力中難以做出準確的判斷。
3. 詞匯 (1) 韓語單詞的音節少 根據對李熙升編纂的《民眾國語辭典》的統計(朱英月, 2000:64), 漢字詞詞匯按音節劃分,其分布狀況如下:民眾國語辭典漢字詞音節統計表分類 數量 百分比% 1音節詞 1777 1.8 2音節詞 57825 56.9 3音節詞 21630 21.2 4音節詞 16847 16.6 5音節詞 3583 3.5 合計 101617 100 從以上圖表中可知,漢字詞中2音節以下的單詞占58.7% 。雖然沒有對固有詞的具體統計, 但考慮到韓語詞匯中漢字詞占69.32% 這一事實,可以認定韓語單詞的音節較少。單詞音節少,同樣一分鐘的聲音數據中包含的單詞就多。單詞多,信息量就大,變化也多,聽力的難度也就相應提高。
4. 語法 (1) 韓語語法形態數量多 如前文所述,韓語是黏著語,依靠在詞匯后面添加語法形態表示詞語之間的關系。但是,同為黏著語,韓語比日語的語法形態數量多。據統計,韓語中的語法形態,包括變體在內,達1372 個。不僅如此, 韓語的許多語法形態還有很多分類用法,此外近義形態也多。這么多語法形態隨時可能在聽力數據中出現,要判斷它們的語音、形態、語義、組合關系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 韓語是SOV型,即謂語后置型語言。 漢語是SVO 型語言, 而韓語是 SOV 型語言。謂語支配整個句子,這已經成為語言學家的共識。在語言交際中,謂語在判斷整個句子的意思時起著重要的作用。漢語的謂語主要出現在句子的前部,中國學生對此已經熟悉,因此,他們在聽韓語時,在謂語出現之前難以判斷整個句子的意思。例如: • 我看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紅樓夢》。 •나는 중국 사대명작의 하나인 ‘홍루몽’을 읽는다. 以上兩句話意思相同。但是, 漢語中第2個音節“看”字出現時,就可以預測到后面將要出現的話語是與眼的動作相關的物件。然而,在韓語中,一直到第19個音節“.”出現之前,都無法判斷是“買”、“看”、還是“借”。韓國人由于熟悉了這種思維方式,可以在大腦中將前面聽到的信息臨時貯存,與后面很晚才出現的謂詞結合起來判斷其意思, 而不熟悉這一思維方式的中國學生,在等了很長時間也不見謂語出來時,難免感到心里沒底。韓語謂語的位置對聽力也會產生影響。 5. 語速 (1) 現代韓語的語速快 正如韓國俗語“우물에 가서 숭늉 찾겠다(到水井里找鍋巴湯—比喻性子急)”所顯示 的那樣,韓國人是以急性子而聞名于世的,性急的人當然不會慢慢說話。隨著近些年來經濟的飛速發展,韓國人的生活節奏比以前明顯加快。這種生活狀況反映到語言上,韓語的語速也就加快了。有一項調查顯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語言是法語,每分鐘能發380個音節。然而,根據筆者對韓國KBS廣播新聞節目的調查,女廣播員經常一分鐘發出370~390個音節,而天氣預報的速度更快。這樣快的速度,不僅學習韓語的漢族學生難以聽懂,就連在中國生活的朝鮮族有時也感到困難。 對說話速度快應該進行分析,應選擇適應2、3年級學生水平的速度不太快的數據。如果速度太快聽不懂,學生就會失去興趣,喪失自信心。因此,教師應該特別注意選擇使用容易的聽力材料,并隨著學生水平的提高而逐漸提高難度。韓語聽力難是不爭的事實。以上通過各個側面進行了分析。解決的方法是具體分析韓語的實際情況,找出對策。例如,對韓語音節多的問題,應該調查統計出實際使用的音節和大量使用的音節,并反復加以練習。前面提到,韓語實際發音為1409個,因此在教學生發音時,不能不分主次,練習韓語全部的3193 個音節,而應該只練習1409個音節,并重點練習其中使用頻率高的音節。此外,不能因為聽力難而只練習聽力,還應該練習發音和會話,發音準確,頭腦里有了正確的印象之后,在聽到新的語言數據時,就能夠很快與大腦中的印象相印證,并做出正確的判斷。
(二)非語言類原因所謂非語言類原因,是指起因于韓語自身特點以外的其它原因。
1. 不了解韓國的文化 中國和韓國都是東方國家, 文化和習俗比較相近。因此, 與東西方文化差異相比,中韓文化差異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但是,中韓畢竟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異還是多于同。反映在語言數據中的這類文化差異,在聽力中也成為難點。例如,如果不了解“언제 국수를 먹겠는가(什么時候吃你們的面條)”的深層含義是 “什么時候喝你們的喜酒”,那么,對整個句子,甚至整個段落都不能正確理解。因此, 在包括聽力教學在內的韓語所有教學過程中, 都應該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講授韓國的文化知識。
2. 不了解韓國發生的事情 學習韓語的學生與一般中國人相比,對韓國的事情更加關心。但是, 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 對韓國很多事情的了解, 還存在盲區。語言總是快速敏感地反映社會的發展。與每日發生的事件相關聯,會不斷產生很多新詞語。不了解這些事件和新詞語的學生,在聽力中當然會感到困難。例如,金大中總統訪問朝鮮與金正日國防委員長會談時, 出現了“비전향 장기수 (非轉向長期囚)”這一詞語。從音節組合規則來看,這個詞語分明是漢字詞,但是不能理解這一詞語具體內容的人很多。這正是由于不了解韓國正在發生的事件而引起的。人們在接受新信息時,如同計算機在硬盤上檢索一樣,往 往先在頭腦里檢索已有信息。如果與已有信息相符,就能很快理解新信息, 反之理解就發生困難。了解韓國發生的事情, 如同在大腦硬盤中存入信息,在聽力材料中聽到已有信息時,很快就會理解了。因此應該讓學生多看韓國報紙,多瞭解有關韓國的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