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收儲為何不是速效藥
來源:發布時間:2008-12-26
2008年全球爆發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導致全球股市和商品市場深幅暴跌,至今沒有轉強的跡象。受此沖擊,我國農產品期現價格也大幅下挫,嚴重影響了廣大農民的收益,出于落實“三農”政策和維護社會安定的需要,國家兩次收儲積極托市。
2008年10月,國家發改委關于大豆玉米收儲量公布如下:大豆收儲150萬噸,收購價格為1.85元/斤﹔玉米收儲500萬噸,最低收購價為國標二等玉米0.74—0.76元/斤,此利好政策公布后,國內大豆和玉米期價僅反彈三日就持續走低。國家被迫第二次收儲,11月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局、財政部、中國農業發展銀聯合下發通知,再次增加國家臨時存儲糧食收購計劃,其中玉米500萬噸、大豆150萬噸,質價不變。然而對于此次收儲,市場反應依然冷淡,連豆指數和連玉米指數仍雙雙創出新低。為何國家兩次大力收儲難以扭轉國內農產品價格頹勢呢?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一個國家的收儲動作無法抵擋當前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沖擊。此次金融危機是百年一遇,沖擊力巨大,全球不僅大幅降息(美聯儲基準利率逼近零利率),而且聯手砸進數萬億美元來聯手抗擊金融危機,結果仍收效甚微,仍無法阻擋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破壞,西方主要經濟體相繼宣布進入衰退期。面對如此巨大的金融海嘯,僅有中國挺身而出,大力收儲農產品是遠遠不夠的,即使對國內農產品價格略有影響,但對全球農產品價格而言仍微不足道。
第二,面對玉米、大豆豐收格局,國家收儲仍顯杯水車薪,對供求關系影響有限。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發布12月份預測報告顯示,國內玉米今年產量為創紀錄的1.56億噸,同比增長2.4%,國家兩次玉米收儲合計1000萬噸,僅占總產量的6.4%,而且還有一半是臨時收儲。大豆方面,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測,預計2008年我國大豆產量為1750萬噸,較2007年增加477萬噸,增幅高達37.52%。與此同時,全球大豆市場也傳來利空消息,據美國農業部報告顯示,全球2008—2009年度大豆期末庫存上調至5524萬噸,處在歷史第二高位。國家兩次收儲合計300萬噸,還不足以抵消今年國內增產的部分,對全球巨大的期末庫存更是影響甚微。
第三,進口大豆比國產大豆便宜近600元/噸,導致使用進口大豆壓榨油脂企業獲利最高可達每噸700元,吸引了大量進口,致使進口大豆在我國沿海港口大量積壓,總量超過400萬噸,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國家收儲帶來的提振作用。因此國家收儲只是影響到了連豆近期901合約,但對中遠期合基本沒有提振作用,其中905合約期價為3050點附近,基本與進口大豆完稅價格相近,也就是說決定連豆、甚至國產大豆中遠期價格走勢的因素仍然是全球性供求關系的發展態勢,而不是國家收儲,國家收儲只能起到短期的調劑作用。
如今全球商品都陷入空前的大熊市,CRB指數腰斬了56%,具有指標作用的國際原油期價更是下跌了69.2%,而連豆只下跌了46%。因此指望國產大豆現貨價長久維持在3500元/噸之上是非常不合理的,這既不符合現實的供求現狀及其未來的發展方向,也不符合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的大背景,筆者認為當前的國產大豆價格已包含了過多的人為扭曲成分,遲早是要被修正的,也就是說國內大豆期現價格當前雖然抗跌,但終究面臨著向國際市場、向自身供求關系回歸的壓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好形勢,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大幅度增加對三農投入”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提出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農村。要求推動期貨市場穩步發展,探索農產品期貨服務“三農”的運作模式,盡快推出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鋼材、稻谷等商品期貨新品種。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大力扶持農業產業的堅定決心。對于提振和穩定農產品價格也是根本性的、中長期的利好。
應該看到,在全球面臨經濟衰退的嚴峻形勢下,單一國家的收儲措施的確難以收到“速效”和“顯效”。但只要我們充分調動國家、各地各級政府、涉農企業等多方面的積極性,加大收儲力度,適當調整配套措施(如有限放松出口、提高出口補貼、適當放開生物能源加工的限制等),隨著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步伐的逐漸企穩回升,穩定農產品市場的艱巨任務也一定能夠實現。
2008年10月,國家發改委關于大豆玉米收儲量公布如下:大豆收儲150萬噸,收購價格為1.85元/斤﹔玉米收儲500萬噸,最低收購價為國標二等玉米0.74—0.76元/斤,此利好政策公布后,國內大豆和玉米期價僅反彈三日就持續走低。國家被迫第二次收儲,11月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局、財政部、中國農業發展銀聯合下發通知,再次增加國家臨時存儲糧食收購計劃,其中玉米500萬噸、大豆150萬噸,質價不變。然而對于此次收儲,市場反應依然冷淡,連豆指數和連玉米指數仍雙雙創出新低。為何國家兩次大力收儲難以扭轉國內農產品價格頹勢呢?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一個國家的收儲動作無法抵擋當前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沖擊。此次金融危機是百年一遇,沖擊力巨大,全球不僅大幅降息(美聯儲基準利率逼近零利率),而且聯手砸進數萬億美元來聯手抗擊金融危機,結果仍收效甚微,仍無法阻擋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破壞,西方主要經濟體相繼宣布進入衰退期。面對如此巨大的金融海嘯,僅有中國挺身而出,大力收儲農產品是遠遠不夠的,即使對國內農產品價格略有影響,但對全球農產品價格而言仍微不足道。
第二,面對玉米、大豆豐收格局,國家收儲仍顯杯水車薪,對供求關系影響有限。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發布12月份預測報告顯示,國內玉米今年產量為創紀錄的1.56億噸,同比增長2.4%,國家兩次玉米收儲合計1000萬噸,僅占總產量的6.4%,而且還有一半是臨時收儲。大豆方面,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測,預計2008年我國大豆產量為1750萬噸,較2007年增加477萬噸,增幅高達37.52%。與此同時,全球大豆市場也傳來利空消息,據美國農業部報告顯示,全球2008—2009年度大豆期末庫存上調至5524萬噸,處在歷史第二高位。國家兩次收儲合計300萬噸,還不足以抵消今年國內增產的部分,對全球巨大的期末庫存更是影響甚微。
第三,進口大豆比國產大豆便宜近600元/噸,導致使用進口大豆壓榨油脂企業獲利最高可達每噸700元,吸引了大量進口,致使進口大豆在我國沿海港口大量積壓,總量超過400萬噸,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國家收儲帶來的提振作用。因此國家收儲只是影響到了連豆近期901合約,但對中遠期合基本沒有提振作用,其中905合約期價為3050點附近,基本與進口大豆完稅價格相近,也就是說決定連豆、甚至國產大豆中遠期價格走勢的因素仍然是全球性供求關系的發展態勢,而不是國家收儲,國家收儲只能起到短期的調劑作用。
如今全球商品都陷入空前的大熊市,CRB指數腰斬了56%,具有指標作用的國際原油期價更是下跌了69.2%,而連豆只下跌了46%。因此指望國產大豆現貨價長久維持在3500元/噸之上是非常不合理的,這既不符合現實的供求現狀及其未來的發展方向,也不符合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的大背景,筆者認為當前的國產大豆價格已包含了過多的人為扭曲成分,遲早是要被修正的,也就是說國內大豆期現價格當前雖然抗跌,但終究面臨著向國際市場、向自身供求關系回歸的壓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好形勢,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大幅度增加對三農投入”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提出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農村。要求推動期貨市場穩步發展,探索農產品期貨服務“三農”的運作模式,盡快推出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鋼材、稻谷等商品期貨新品種。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大力扶持農業產業的堅定決心。對于提振和穩定農產品價格也是根本性的、中長期的利好。
應該看到,在全球面臨經濟衰退的嚴峻形勢下,單一國家的收儲措施的確難以收到“速效”和“顯效”。但只要我們充分調動國家、各地各級政府、涉農企業等多方面的積極性,加大收儲力度,適當調整配套措施(如有限放松出口、提高出口補貼、適當放開生物能源加工的限制等),隨著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步伐的逐漸企穩回升,穩定農產品市場的艱巨任務也一定能夠實現。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