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儲”的必要性與必然性
來源:發布時間:2008-12-26
必要性——助農促農,調控市場
今年是國內糧食總產量連續第五年增長,玉米同樣迎來豐產年,不過在國內整體需求疲軟的背景下,豐產給玉米行情趨弱埋下伏筆,經濟危機對國內的影響迅速蔓延連累了玉米價格進一步下行,玉米行業問題上升到了整個玉米產業的問題。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糧食生產絕不能再出現問題,退一萬步說,困難時期人可以勒緊肚子,但總還是要吃飯才能生存。為防止糧賤傷農,鼓勵農民明年繼續多種糧、種好糧,“國儲”是國家為糧食埋單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我國14億人口中,農民就占70%之多,農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也是龐大的消費主體。受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國家拉動內需,刺激全民消費,首先應該從農民開始,只要農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從糧食到蛋白再到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才能更直接地被帶動起來。對玉米產業來說,飼料需求占國內玉米消費的70%之多,蛋白需求增加直接影響到養殖業對玉米原料需求的增加,從而間接解決了國內玉米供需危機。此前有專家建議,國家農業補貼應該更為直接地補貼到戶——把錢放在農民手里。于是有市場傳言稱,國家將給每個農民發放50元/噸的烘干費用,該消息并不是沒有道理,但這種過于直接的方式,不排除會有個別農民對種植產生懈怠心理,那么將可能帶來負面效應。由此可見,用正確的方式讓農民安心售糧、積極種糧顯得異常重要。
早在20世紀20—30年代的經濟危機時期,美國政府有感于農業作為私人物品經營對國計民生的災難,開始介入農業生產。當時最主要的標志是逐步建立農業常平倉制度以穩定農產品價格、提供農業信貸、穩定農地規模和糧食產量。農業常平倉制度的一個核心機制是“低吸高拋”的糧食儲備體系,使得糧食價格平滑化的同時也為政府帶來了巨額的財政盈余。這項制度讓農民有了穩定的收入預期,使糧食的年產量穩定在一個大體均衡的水平上。農產品的加工體系、城市居民的消費體系,也可以維系在一個穩定的數量和價格上。但與美國不同的是,我國國儲收購除完成保護糧食安全的基本意義外,更主要的還是為“順價銷售”,使其成為調控市場的重要手段。如果一定要跟美國“低吸高拋”的做法對比的話,我國則是“高吸低拋”,完全摒棄了西方糧食儲備體系中盈利的目的。2007/2008年度,國家增儲800萬噸玉米的政策,以高于當時市場價格的標準,在東北產區進行托市收購,有效制止了國內玉米價格持續下跌,并在糧食價格出現強勁上漲苗頭初期分別在南方銷區及東北地區以低于市場價格的標準競價銷售,防止價格不合理上漲。盡管800萬噸的數量對比1.5億的產量來說微乎其微,但這次增儲完成了國家調控糧食市場價格平穩運行的任務。有了這次經驗,今年國家分兩次共收儲玉米1000萬噸,盡管目前來看,國內玉米價格仍然沒有停止下滑的腳步,但從國儲收購的情況來看,政策還是大大提振了市場信心,一定程度上對價格起到了支撐作用。
必然性—— “緊平衡”將成常態,保持可穩糧食價格
因水稻種植傳統悠久、自然條件優越,享有“國際水稻研究所”之譽的菲律賓,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稻米仍足以自給并且出口。當時世界銀行與亞洲開發銀行的貸款給菲律賓的條件之一,就是要限縮糧食局的功能,使菲律賓的糧食市場更加去管制化與自由化,糧食局的功能被重新定位為“促進”市場力量的運作。原本糧食局依法要收購本國生產糧食的至少12%,但1977—1983年間僅收購了7.59%,1984—2000年間減少至3.63%,2001—2006年再減少至0.5%。糧食局目前僅流通全國所需稻米的6%,且許多還是糧食局進口買來的,對于糧食市場的干預、調節能力十分有限,反倒促進了菲律賓對進口糧食的依賴,使菲律賓所需糧食的10%都依賴進口。1995年加入WTO之后,情況進一步惡化。依據WTO的農業協定(AOA),菲律賓被迫增加稻米進口,不論本國稻米生產是否足以自給。結果,稻米進口從1994年的0變為1995年的25萬公噸,美國的綠色能源政策終于將菲律賓推到糧食絞架面前,2007年大米進口增至170萬公噸。2008年3月27日,作為全球大米價格基準的泰國大米在一天內從每噸580美元漲到了每噸760美元。而去年年底時,泰國大米的售價是每噸360美元。此次菲律賓稻米的慘痛教訓,為我國糧食安全敲響警鐘,加入WTO,則為糧食國際化打開大門,對于我們這個泱泱大國來說,弊大于利。正如前面提到過的,糧食安全是立國之本,刨除自己自足的這一層面,也刨除如美國那樣利用大量廉價的糧食出口利潤獲得經濟的飛速增長這一層面,我國是世界少數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發展中國家,由于第三世界糧食短缺,糧食援助也不失為一個良好的維系政治關系、保護政治利益一致的有效措施。
中國現在糧食自給仍在95%左右,所以若中國政府能恰當處理的話,美國的手段暫時對中國沒影響,但并不保證對今后沒影響。之前人大代表就提出5—10年后中國至少缺糧1—2億噸,現在世界糧食產量僅20億噸,那么誰給中國14億人提供1—2億噸糧食?
也許有人會質疑,“國儲”會不會由積極的意義轉變為壟斷。這就要站在新的角度審視糧食在生活中的位置。如果食物像汽車、CD、電影一樣,是有彈性的消費品,按照經濟規律,將其全面開放和市場化,本身無可厚非。但是,“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糧食是唯一能夠聯系人和物以及價值的品種,它由人種植后成為商品,具有相應的價值,最后再被人以各種形勢消費,包括口糧、蛋白、化工用品等等。所以,把食物提高到比國防更高的人民主權和國家主權地位,一點都不過分。
上半年商務部政研室曾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未來10年內世界谷物價格將至少上漲10%—20%,整體價格仍有較大上漲空間。國際能源價格高企,正通過直接拉升糧食生產成本、加劇糧食能源化趨勢以及大幅增加運輸成本等三個渠道,對糧價上漲推波助瀾。全球糧食庫存已降到近25年來的最低點,將進一步加劇市場波動。商務部專家稱,未來糧食“緊平衡”將成為一個常態,中長期看中國將成為糧食凈進口國。所謂“緊平衡”是指國家糧食實際上是剛剛滿足基本需要。處于“緊平衡”狀態下,一旦供需發生較小變化,價格就會發生比較大的波動,保護糧食生產,保證安全的儲備體系,在全球鬧糧荒的時期,可以避免因進出口而受到來自國際的影響。另外適度保持“緊平衡”的和平年代,也有利于市場價格穩定運行,防止糧食價格過分上漲或下跌。
綜上所述,“增儲”不僅在當前有著非凡意義,而且今后也必將成為助推國家經濟發展,維護糧食市場秩序的重要手段。針對今年玉米市場出現的供應過剩的形勢,“增儲”一方面能夠提振國內玉米行情,另一方面,考慮到今年氣候異常,明年能否繼續創造6年連續豐產奇跡,會不會出現減產甚至絕產的情況還不確定。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表示“手里有糧,心中不慌”,這是對“增儲“必要性及必然性最生動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