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鄧小平與中醫中藥-醫林漫話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9
毛澤東對中醫情有獨鐘,他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過:“中國對世界有很大貢獻的,我看中醫是一項。認為中醫盡管有些道理還說不清,但行之有效就是真理。”
1954年在有次會議上談及衛生保健時他就指出:中醫對我國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中國有六萬萬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民之所以能解決生衍繁殖、日益興盛,當然有許多原因,但衛生保健事業所起的作用,必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這方面首先應歸功于中醫。他還認為:把中國的傳統醫學經驗同西醫的科學方法結合起來,互相交流,取長補短,這樣就能促進現代醫學的發展。研究出的成果就可能多一些,治病教人的辦法也會多一些,對人民的貢獻就更大了,我們的醫學是大有希望的。
特別是在1958年10月,毛澤東在對衛生部黨組的指示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這一論斷解決并確立了中醫發展戰略的根本性問題:中醫是廢還是存?毛澤東一錘定音,對中醫的發展起到了廓清思想迷霧的奠基性作用。亦為中醫發展戰略指明了方向:一要發掘,二要提高。
上個世紀50年代一些年輕人和他談了看病麻煩時,毛澤東就說:醫生看病還是應該仔細一些,中醫看病不是講要望、聞、問、切嗎?不能快刀斬亂麻,要防止欲速不達,就是十個病人都得了同樣的病,癥狀也不會完全相同,得病的原因和病情的輕重也會各有不同醫學教|育網整理,用藥也就應該有所區別,各有側重,不能象大鍋飯一樣,‘一鍋粥各一碗’。非常形象生動地闡述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思想。
眾所周知,中醫藥在文革中,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粉碎“四人幫”后,在鄧小平的社會發展觀指引之下,中醫事業在經歷了迅速的撥亂反正過程后,很快就步上了改革開放的大道,融入了社會全面發展的滾滾洪流中。
中醫領域的撥亂反正,是“文革”后中醫從危機中重待振興的基礎,其核心精神體現在1978年9月鄧小平對衛生部黨組遞交報告的批示中:一定要為中醫創造良好的發展與提高的物質條件。建議以中央名義加一批語轉發下去.鄧小平這一簡短批示,字字千鈞,影響深遠。在鄧小平指示精神的指引下,中醫事業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以后還有當時的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薄一波對中醫的題詞:“中醫研究,任重道遠”,都對中醫藥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和鼓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