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醫哲學基礎及基本規律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8

  從道教醫學大家孫思邈對中醫學的學術性質的觀點能夠得到中醫學本體論問題的相關啟示。他認為: “凡欲為大醫, 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 須精熟。 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 如無目夜游, 動致顛損; 次須熟讀此方, 尋思妙理, 留意研究, 始可于言于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 何者? 若不讀五經, 不知有仁義之道; 不讀三史, 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百家, 則不能默而識之; 不讀內經, 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 不讀莊老, 不能任真體運, 則吉兇拘忌, 觸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 七耀天文, 須探微,若能具而學之, 則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孫思邈:《備急千斤要方》)。由時空對應的本體論和陰陽對應和中的中國哲學可知,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法于陰陽, 和于術數”(《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周易·系辭》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上述的這些論述都說明了中醫學本身即是關于“道”的學問, 只有把握了“道”的哲學思辯, 才能具體把握中醫學, 但由于自在的思維方式所決定, 中國哲學在歷史上并沒有象西方哲學那樣從西方文化中形成形式化的哲學, 因此,“道”就不可能在形式化的思維中把握, 而只能在存在的整體性上把握, 因此, 一個有貢獻的中醫學者, 必須象孫思邈所論述的那樣, 非達到群書博覽, 涉獵百科而得“道”莫屬。因此, 舉凡歷史上的名醫, 無一不是對“道”有深刻的體認的得“道”者, 從而使其“醫道無所滯礙, 而盡善盡美者矣。”而在完成對中國的文化外化為哲學之后,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基本規律也將以自為的思維方式指導中醫學的研究, 中國哲學的自為的形式將對中醫學的發展帶來根本的正本清源和本質性的進步。

  由于西方文化從近代開始的對中國文化和哲學的濫觴, 在當代完成對中國哲學“道”本體論的發掘, 以建構中國哲學的獨立形式, 盡管無論對中醫學或中國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 然而, 就目前的中國哲學的研究的狀況而言, 卻顯的任重而道遠。因此, 就中醫學界而言, 應當重點研究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問題, 使人的存在本質與存在本體統一, 這將是中醫學今后的發展方向。具體而言, 中醫學應在“道”本體論的思辯形式中, 完成對人的生命的本質性的認識,在確立可操作的形式中, 使人類的生存達到其應達到的境地。

  以本文所論證的中醫哲學的基本規律表明, 中醫學的哲學是與中國的文化和哲學統一的, 而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是自在的和獨立的系統, 是以人的形而中存在的本體論下所作出的概括, 因此, 人的存在方式應與其形而中的本質性統一。所以, 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是不同于西方文化和哲學的文化形式, 歷史和邏輯均表明, 中醫學的發展與其中國的文化和哲學一樣有其自在的理路和規律。由此可知, 中醫學在當代的發展將取決于中國文化在當代的發展, 應當認為 ,中醫學的發展是與中國文化的發展一脈相承的。發現和順應中國哲學的規律 ,以人的存在的形而中的本質性與時空層次的對應統一, 使中醫學的形式在與人的存在的必然性上統一, 這將是中國的文化和哲學及中醫學在今后的發展進路并將以此實現社會和人類的本體論意義上的自在的存在形式。

糾錯

我要收藏】 【進入社區

看了本文的網友還看了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金牌網絡輔導課程

更多>>

考試資訊

報考指南

中醫理論

中醫知識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天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噜噜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在线 | 亚洲日本人在线看片 | 亚洲日韩欧美制服二区dvd | 亚洲欧美日韩看国产 | 亚洲第一视频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