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在客家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8
本人早過不惑之年,既非醫生護士,也非營養學家,似無資格奢談什么中醫中藥。然而,憑著自己這副硬朗的身子骨和這把年紀所經歷與聽說的醫事藥聞,自信將若干感受、傳聞記錄下來,對人們運用中醫藥來養生防病,定有裨益。
我的家鄉粵東梅縣,是著名的“華僑、文化、足球之鄉”。這里昔日雖也是山清水秀,草木蔥郁,但卻是“貶謫之鄉、避亂之鄉、瘴癘之鄉”。在這聞名遐邇的客家人聚集地,許是“新舊三鄉”特有的地理、歷史與人員素質所決定,人們對中草藥的研究運用源遠流長,不少的祖傳秘方對防治疑難雜癥很是有效。用當地人的話說:“誰家沒有幾個‘防家看屋’的偏方?”類似雙料喉風散、八寶驚風散、七厘散、六神丸、衛生丸這些傳統的中成藥,不但當地家喻戶曉,連海外僑胞尤其是東南亞一帶的華僑也不陌生,在返鄉尋根問祖時常指名索要這些中藥帶走。
我童年時身體孱弱,從記事起到21歲步入軍營,大凡有病都服中藥。母親是遠近有名的理家好手,在務農持家中習識了許多中草藥,我們兄妹六人在成家立業之前,有個頭痛發燒、跌打損傷都由母親覓中草藥“搞掂”。當年如此這般,細忖實出無奈,上有老下有小的偌大家庭,沒錢去醫院求治。中、西醫各有千秋,服中藥只要對癥及時,一樣出奇效。
前年回鄉省親,慈母說起一則軼事:一次我隨母上山砍柴,突然全身發冷抽搐,倒地呻吟。母親放下刀斧,悉心問情,之后就地摘了些“布驚葉”等草藥,吐些口水揉熟,給我擦揉肚臍等部位,再呵護我在路邊躺下,蓋上衣服,自己繼續干活。待我昏睡半天好轉后,才慢慢回家。說起這些診治家人、鄰里的故事,老人家滔滔不絕,如數家珍,使我禁不住對這些樹皮草葉肅然起敬。中醫中藥博大精深,偏方萬千,是治病養生的首選,我深信不疑。
廣東省水土偏熱,防暑降溫祛火的藥材不可少。在我家中,魚腥草、綿茵陳、溪黃草(有甜、苦之分)、穿心蓮等是必備的,都特地從家鄉捎來備好。男人以腎為寶,女人通經順氣為要,這以食補最好,我家常用枸杞、龍眼肉、老艾草、當歸、益母草等,配以雞、骨、肉等煲湯,集防治于一體。偶有拉傷跌腫,也多用特制的藥酒擦飲,化瘀活血,痊愈神速。
傳統觀念認為,中藥性緩、西藥性急,這也并不絕對。比如那“六神丸”,粒大如釘尖,藥力卻不凡,多吃不得。如果以為那些木頭、樹墩、野草熬就的湯水可以隨便亂喝,那就大錯特錯。我們家鄉有“大茶藥”、“山羊角”等劇毒植物,那是含糊不得的,服用會中毒,嚴重者還會致命。所以對木頭疙瘩、花草荊棘這些中草藥物的醫療藥用價值可小視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