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海峽兩岸中醫藥交流
來源:中華中醫網發布時間:2013-05-07
1911年至1949年民國時期,海峽兩岸中醫藥的發展頗為艱辛與困難。但不論在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或在國民黨政府統治期間,或在日本占領臺灣地區期間,都未能阻擋兩岸同胞對祖國傳統醫藥的傳承、發展與交流,他們以各種方式和手段進行奮力的抗爭。雖然中醫藥發展面臨空前的困難,但是,海峽兩岸中醫界同仁仍然以各種形式傳承和發展中醫藥,兩岸中醫藥交流不斷,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醫藥文化的凝聚力和親和力,也體現了海峽兩岸同胞的醫緣與藥緣。
民國時期(1911~1949年),不論在大陸,或在臺灣,中醫學的發展都面臨著生死存亡的時刻。面對當局各種倒行逆施的政策,海峽兩岸中醫界同仁,以各種形式進行了奮力的抗爭與交流,并且竭力地傳承與發展中醫學。
時代背景
1911年至1949年,不論是北洋政府統治時期,還是國民黨政府統治期間;不論在大陸,還是在臺灣,中醫學的發展都面臨著空前的困難。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總長汪大燮竭力主張廢棄中醫藥。1914年,袁世凱提出“廢止中醫,不用中藥”,汪精衛則主張“不但國醫一律不許執業,全國中藥店應限令歇業”。1927年至1949年國民黨統治時期,對中醫藥也是采取廢止政策。盡管在各地中醫藥界的強烈反對下,當局取消了廢止中醫議案,但1936年,有關主管部門公布的《中醫條例》仍充滿著歧視的內容。由于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妄圖消滅中醫的政策,使得大陸中醫發展遭到嚴重摧殘。
1895年的甲午戰爭,臺灣被割讓給日本。為了永久霸占臺灣,消除臺灣同胞的中華文化觀念,日本侵略者強制推行各種“改革”。其中對中醫采取自然淘汰制管理,即舉辦一次考試后不再許可的方式,使中醫因死亡老殘而自然逐年減少。因此,在日本侵臺初期,曾對臺中醫師進行過一次考試,然后頒發許可證,并規定了許多限制;繼而對中醫采取扼殺、取締政策,對具備行醫資格的中醫師,不發給執照,不準行醫。據1897年的統計,土人醫1070人,包括漢醫1046人、洋醫24人;而至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回歸祖國時,臺灣持有從事中醫執業許可證者僅97人,臺灣地區中醫藥事業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極大摧殘。
民國時期,海峽兩岸中醫藥發展都受到極大的摧殘與限制,但是這些未能阻擋中華民族對中醫藥學的傳承與宏揚,海峽兩岸中醫藥的交流仍然不斷。
中醫教育交流
20世紀30年代,大陸中醫藥界一些團體與個人不顧當局的阻撓,相繼興辦中醫學校,力爭中醫學校加入教育系統,如上海有上海國醫學校、中國醫學院等;福州有私立福州中醫專門學校、福州中醫學社等;廈門有廈門國醫專門學校等。這些中醫學校的創辦,吸引了大批有志于中醫藥發展的同仁,也吸引了許多臺胞來大陸學習中醫藥。
在臺灣,面對日本殖民統治當局的文化同化政策和思想奴化教育,廣大臺胞一刻也沒有停止反抗日本文化殖民統治的斗爭。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同日本殖民主義者展開了長期的斗爭,以維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臺灣本土文化。許多臺胞甚至不畏艱辛,回到祖國大陸學習漢語、學習中醫。當時廣州、廈門、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大學生中均有不少臺灣籍學生。其中到上海國醫學院學習中醫的臺胞有蘇豐任、蔡榮華、鐘金枝等;在吳瑞甫主辦的廈門國醫專門學校里學習中醫藥的有葉振成等。這些臺胞通過學習中醫藥,增進了海峽兩岸同胞對祖國傳統醫藥的認同與傳承,也體現了祖國醫藥文化的凝聚力和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