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藥局簡史
來源:中華中醫網發布時間:2013-05-07
明代后期逐漸衰亡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詔令南京、北京及全國府州縣置惠民藥局。全國陸續開局者不少。如江蘇太倉州、江西建昌府、山東新泰縣及浙江杭州、寧波、蕭山等45個府州縣置惠民藥局。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下詔,各地要趁農閑之時修繕藥局房舍,并派監察御史及按察司官員到各地巡視。但是,明代官藥局卻在萬歷年間走向衰亡,官藥局體制約歷500年走完歷程(1076~1619年)。
古代官藥局在明朝晚期衰亡是一個漸進過程。
宋代,官藥局在初建的一段時期,有過增收惠民的輝煌成就,受到朝廷嘉獎和社會贊揚。可是后來內部產生以權謀私、官商作風、供應品種減少,以及侵占、偷盜等腐敗違法現象而留下罵名。南宋文人俞文豹在《吹劍錄外集》中,有一段著名的總結性抨擊,他在最后處說:“老百姓只享受到名義上的好處,官吏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所以,京城人稱惠民局為‘惠官局’,和劑局為‘和吏局’。”事實的確如此。奸臣童貫被罷官抄家時,發現私庫中藏有和劑局理中丸數千斤。
元代官藥局,曾因經營虧本一度“悉罷革之”。明代中期以后,政治日益腐敗。萬歷年間(1573~1619年),皇帝20多年不理朝政,北京戎府街,有皇帝與宦官合伙開辦的寶和、和遠、順寧、福德、福吉、延寶六家皇店,專門經營各地運來的雜貨及犀角、象牙、珍珠、人參、鹿茸、朱砂、水銀及其他藥材。對官藥局進行釜底抽薪。
皇室追求私利,遼東又有后金威脅,明代官藥局已變成為病者診病賣藥,遇疫病流行制藥施藥的衛生慈善機構。正如嘉靖時醫史學家李濂在《惠民藥局記》中所記:“凡是到惠民藥局求治的病人,都集中在木條圍欄的外面等候,而內科、外科醫生,則各看各科病人,診斷疾病,對癥下藥。”在人口較多、藥業較盛的蘄州,惠民藥局僅有門房一間,疫病流行時為貧病者施藥。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京師疫病流行,太醫院和惠民藥局都依方制藥,在城門等處散發。
萬歷十五年(1567年)5月京城疫病流行,京師在五個城門現開藥局救治。從5月15日到30日,問病求藥者日以千計。旬日后疫氣解除,共治病者超過10萬人,共用藥品超過20萬斤。由此看來,官藥局大致是在萬歷年間消亡。另一方面,明代官藥局在內困重重的同時,遇到了迅速發展的民營藥業的有力競爭,促使其加速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