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民工荒就業難”雙重尷尬
來源:華圖網校發布時間:2012-02-0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如果說以前大量企業的利潤是建立在對農民工的壓榨和盤剝之上,那么為了破解民工荒,為了吸引農民工,它們就有必要開始嘗試壓縮利潤空間,改善工人工作環境,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應認識到好日子已經結束,要學會向農民工們“讓利”了。而政府也需要調整就業政策,通過推進戶籍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等,提高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
回顧2011年就業形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面對民工荒的同時,我們會發現還存在著幾乎相反的另一現象:大學生就業難。2011年大學畢業生高達660余萬人,較2010年增加30余萬人,而2012年這一數字將再增加20萬,大學生就業難的形勢仍未改變。
一邊是民工荒,一邊又是大學生就業難,為什么勞動力市場會出現這種既荒又難的尷尬現狀?其原因除了近年來高校盲目擴招以外,更深的根源則在于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在勞動力市場,不但存在著就業總量問題,還有就業結構性問題。以中國的經濟、人口總量而論,無論與發達國家還是同等水平的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大學生從數量和結構上看都處于偏低水平,但卻依舊出現就業難問題,這是因為大學生雖然被當做技術型人才、高端人才進行培養,但相應的高端產業并沒有以大學擴招的速度發展。中國最消化人力資源的仍然是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世界聞名的“中國制造”并不能為大學生提供足夠的工作崗位,而大學生普遍也不愿意降低身段去填補民工荒造成的空缺,因此,僅僅從就業角度講,中國制造的產業升級也已迫在眉睫。
民工荒和大學生就業難無疑是一種雙重尷尬,但如果能夠促成民工荒與就業難問題互相接軌,則大有可能將這兩重尷尬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政府可嘗試從薪酬待遇、就業觀念、教育體制、就業培訓、中介服務等入手,提高人力資源與勞動力市場的匹配效率,促成傳統農民工就業崗位與大學生就業崗位的接近甚至合流,促成民工待遇的提高和就業難大學生的“俯就”。事實上,大學生應聘農民工崗位已不是新聞,近幾年各地舉辦的農民工專場招聘會上,早有不少大學生前往應聘,而且還為數不少,據去年重慶市團委的一次新生代農民工抽樣調查顯示,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占比為24.2%。
盡管對個體來說,大學生合流“農民工”遠不如傳統職業光顯,但從整體角度看,這一“俯就”將大大有利于中國經濟的進步與轉型,其意義絕不僅僅是緩解了就業難和民工荒。無論大學生畢業于幾流學校,他們都比一般的農民工具有更高的個人素質、創新意識、學習能力與自我意識,大學生走到生產一線,更容易成長為高素質的產業工人和技術創新帶頭人,他們的加入,將大大提升中國農民工群體的整體素質,提升中國制造的水平,從而為中國制造的產業升級奠定良好基礎;他們的加入,有利于填平農民工群體與城市主流人群的社會鴻溝;他們的加入,還將提升農民工的維權意識,推動農民工群體社會地位的改善。
唯一擔心的是,用慣了農民工的企業方會容不下大學生,更懂法律的大學生能夠接受農民工的薪資,但卻未必會一直忍受資方普遍徘徊在灰色地帶的福利待遇等軟環境,資方會不會把大學生當成“刺頭”加以排斥呢?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