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僅靠法律恐難關上韓寒“人造門”
來源:重慶時報發布時間:2012-02-0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或許,誰都不曾料想到,韓寒在元旦祭出的“韓三篇”會衍生出如此激烈而詭譎的續篇。因為風格的偏差,先是被麥田臆想式的推定入罪,繼而在互聯網席卷起“人造韓寒”的激辯和論戰。隨著“打假衛士”方舟子接過麥田的槍,互聯網上,“倒韓”和“挺韓”的槍炮聲,估計要掩蓋春節熱鬧祥和的鞭炮聲了。
看到韓寒父子疲于防守,看已為人父的韓寒坐在鋪開的手稿上自證清白,仿佛時光逆流,回到那個整個社會輿論圍剿少年韓寒的時代。而事實上,無論是放蕩不羈的韓寒,還是“公民韓寒”,韓寒始終沒有改變。只不過是當年韓寒敢做的,而民眾不敢想象或回避的東西,如今變成了現實的追求和渴望而已。或許也正是如此,韓寒身不由己地成為了代表自由精神的符號和偶像。而韓寒“躺著中槍”,無非是民眾在造神和滅神運動中的無辜靶子罷了。
正如若干年前公眾質疑韓寒能否成功一樣,如今有些人又懷疑韓寒的這種成功來自代筆等歪門邪道。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韓寒無論成也好、毀也罷,操縱他命運的手掌似乎從來都不生在他的身上。無論是明顯靠想象式推斷質疑“韓寒人造”的麥田,還是推崇“證據流”的打假明星方舟子,都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手持正義之劍,籠罩在濃郁的道德優越感之中。這種發軔于不道德的道德優越感之上的救世情結,很容易讓人喪失理智的判斷、違背邏輯和倫理。按照正常的邏輯,民眾有提出質疑的權利,但要坐實疑問,也有義務拿出證據,而不是通過暗示的技術性誘導,逼著被懷疑者自證。
面對方舟子等“倒韓派”的步步緊逼,難以自證清白的韓寒開始求助于代表公正的法律,要求方舟子通過互聯網“質疑韓寒代筆”其間造謠、對韓寒名譽造成損害事宜公開更正、道歉,賠償經濟損失10萬元。與自找證據和懸紅求證、隔空對罵相比,求助法律顯然是最為理智的選擇,畢竟這場論戰雖然以公共之名,但本質上更是私權的維護。在這個盲從的時代,或許只有擺脫公共的聒噪,回歸權利本質,才是關上韓寒“人造門”的優選路徑。
無論方舟子等“倒韓派”是否構陷韓寒人造,有待法律做出正義的裁決。但從這場論戰來看,法律的效力又恐怕是極其有限的。當輿論和道德成為斗爭的工具,那么在不道德的道德優越感面前,任何人都難以免于被構陷的恐懼。“倒韓派”技術討論的背后,所隱藏著的是讓人窒息的道德之手,而道德從來都不該是污蔑人格和損毀名譽的工具,當道德被工具化并加上輿論的力量,那么所造成的很可能是韓寒今日的彷徨和尷尬。
僅僅是質疑韓寒,還是要利用那些盲從的民意推倒民眾為韓寒建造的神壇,這一事件已經從簡單的個體質疑,成為公共的道德論戰。而事實上,無論是方舟子等前赴后繼的“倒韓派”也好,抑或者是韓寒自身及其身后的“挺韓派”,企圖利用民意和輿論來處于這場論爭的優勢地位,都是把道德當攻擊武器、把民意當槍使的行為。而事實上,這次的論戰,更像是當年教育保守者們發動民意對少年韓寒圍剿的鬧劇重演。也許,作為圍觀者,會在意韓寒和方舟子等人的勝負,但并不代表要逼著民眾站隊并卷入這場論戰之中。
有質疑才會有清濁,但憑借著道德暴力和盲從民意野蠻地撬開尊嚴和名譽之門,本身就是不道德之舉。或許,面對日益紛繁復雜的公共輿論場域,是該反思如何律己和尊重別人的時候了。否則,發生在韓寒身上的“人造門”鬧劇,隨時都可能在個體民眾的身上上演,而每個人都難免被道德暴力和輿論工具的流彈中傷。誠然,在失序權力籠罩的環境中,民眾的權利正處于實現的邊緣。而在此情境下,作為公共的一員,我們除了為自身的權利和尊嚴失陷焦慮,更應該學會去尊重他人的權利和尊嚴,而不是以構陷和踐踏他人權利尊嚴來維系自身的優越感和所謂救世情懷。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