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飯局”是個什么“局”
來源:騰訊評論發布時間:2012-02-0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在中國,飯局從來就不是簡單的解決溫飽而已的一次進餐活動,其中包括了各種各樣的目的和功能
飯局何以與社交聯姻
飯局這一詞匯雖然起源于距今1000多年前的宋代,當時引用“局”字是來源于下棋中的術語,而 后引出“情勢”和“處境”的含義,“飯”與“局”的結合則為通過吃飯的形式而達到某種改變情勢的目的,這一詞匯的出現可以說是宋代文人們對漢語言的貢獻 了。但實際上,在這一詞匯真正出現之前,中國就一直將“吃飯”和“工作”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早在春秋時期,春秋時代的齊相晏子,在飯局上“二桃殺三士”, 藺相如澠池會上屈秦王,開趙國數十年之太平。此外,如“鴻門宴”、“青梅煮酒論英雄”、“杯酒釋兵權”、“火燒慶功樓”等歷代著名飯局已是耳熟能詳、婦孺 皆知。可見,在中國,飯局從來就不是簡單的解決溫飽而已的一次進餐活動,其中包括了各種各樣的目的和功能。
那么,飯局何以和社交有著如此緊密的聯系呢?是誰將吃飯變成了工作了呢?這不得不涉及到中國的 獨特文化和文化心理的問題。熟人社會起源于未分化的農業社會,中國人歷來重視熟人關系的搭建和溝通,一方面熟人關系是一種工具主義傾向,從中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與利益,另外它也是人們心理上的安全閥,可以為個人內心提供安全的社會支持。所以,即使在法制社會和規范社會的今天,中國的生活領域和工作領域 的界限仍然是不明朗的,這使得熟人社會中的憑借關系和門路與法制社會憑借規范與約束而形成的界限與區別顯得十分模糊,人們常常在制度化的社會中依然運行個人的關系理論,憑借熟人關系而開展下一步的業務工作。這樣,在社會生活中,許多由專業領域和正式組織領域中產生的原則和制度有一部分被熟人社會中的關系網 所戰勝,這種強化力量使得工作和吃飯變成了更為緊密的連續體,使得“飯局”變得越來越重要。通過“飯局”可以不斷延伸關系的網絡,可以獲得新關系,鞏固老 關系。以致于在今天的人們生活中,“改天請你吃飯”變成了一種寒暄和人際交往的客套話,也成為人際關系中的常用語,甚至其勢頭可以和“你好”并駕了。
另外一個要提及的問題是,在這樣一個重關系的社會中,為何只有“飯局”這種社交方式承載了情感的傳達和功能的完成呢?為什么是“吃飯”,而不是“唱歌”或者“垂釣”,偏偏選中的普遍社交方式是飲食呢?這是因為,“吃”是人類最大的“公約數”,其他活動人們的普遍認同性要小得多,有的人愛看戲,有的人愛聽歌,有的愛旅游,有的愛運動,所謂眾口難調,但事實是,每個人都要“吃”,所以在這一點上人類是 沒有差異的。而且這種活動還不怕重復,每天都有此需要,今天完成明天還可以繼續,今日的需要滿足后明日的需求仍然會出現。另外,從互動性上考慮,關系的達成需要高交往性,而“飯局”恰恰滿足了這一需求,從觥籌交錯之間,傳達了情誼,溝通了思想。飯桌的氛圍是相對輕松的,人們可以聊及的話題又無所不包,言語間的你來我往常常能在最短暫時間內相互了解和彼此熟識。這里最為關鍵的要素還包括,人類的老祖先發明一種促進彼此情感交融和思想傳達的加速器——酒精,在 這種催化劑的作用下,人能很快進入忘我的狀態,從陌生到熟識,從熟識到親密,一系列助推器的協助使得吃飯日益成為了工作的第二場所。
飯局社交變異主因“利”字當頭
當關系網、社會資源、人脈被看得越來越重要,當餐桌文化不斷興起,二者的一拍即合則成為目前國 人社交的方式。人們在“飯局社交”中相互聯系、互通信息、互相依存、守望相助,形成飯桌上的“熟人同盟”,所以才有了“一切情誼盡在酒中”、“酒逢知己千 杯少”、“談事兒要飯局,沒事兒更要飯局”等這樣一些耳熟能詳的表達。但是,飯局文化也帶來了一些負效應,比如鋪張浪費的“吃文化”、“疲于奔命的趕飯 局”、“沒完沒了的應酬”等就成為很多人的一大煩惱,也使很多人因為“飯局社交”問題而患上社交疲勞癥。綜觀社交中的“吃請”一族,有的將“飯局”視為公 關秘籍和通行證,樂在其中;有的卻勞心傷神。其中不乏以下幾類:
為了利益“攢”飯局者。這部分人大都為了某些或是個人的或是自己所屬群體的利益而有事相求于他人,交換過程中以飯局交換情誼和利益;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