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行進中的傳統與中國
來源:新浪評論發布時間:2012-02-0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今天,2012年春節。鞭炮綻放在空中,喜慶散落在塵土,無論身在何處,無論行進在何方,親愛的朋友,我們把最真的祝福送給您!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是中國人盛大的集體儀式,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傳統文化符號。詩人杜審言說,“故節當歌守,新年把燭迎”,無論時光多么漫漶,辭舊迎新是永恒的主題,慎終追遠是不變的情懷,向往美好、為美好努力是內心最原始的渴望……
與陽歷新年有所不同,對中國人來說,春節不僅是一個充滿喜慶的節點,還具有回眸傳統、展望未來的特殊意義。作家馮驥才說,春節看似是一種民俗形式,實則是人們高揚在心中的生活情感與理想,這里有民族和民間的精神傳統、道德規范、審美標準和地域氣質。無論是文化價值還是精神內涵,春節都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感嘆年味變淡、傳統節日式微,已經成了不少中國人的集體焦慮,其實,只要我們永遠葆有精神傳統、道德規范、審美標準和地域氣質,變淡的只是年味,對春節的認同感就不會消失。
還有學者感嘆,我國當前正處在一定程度的價值迷茫狀態。價值迷茫并不可怕,這種迷茫如果是指價值多元化、多樣化,倒是好事,怕就怕這種迷茫源于對是非標準的模糊,對傳統的一概否認,還有對未來的巨大沮喪。何以走出這種價值迷茫的狀態?
這就需要我們既不能拋棄傳統,也不能沉湎在傳統里不能自拔。“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推陳出新,翻唱新曲,而不是抱守殘缺,躺在傳統的袍子里睡大覺。更有必要的是,為傳統注入活力,抖落掉傳統袍子上的虱子,甚至為這種碩大的傳統袍子動動手術。不斷適應民眾的合理訴求,才能不斷提升國人對傳統的認同感,從而增強文化自信。
走出價值迷茫,更需要繼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需要永不停頓的改革開放,還需要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不懈努力。
2012年,有兩個日子特別值得一提,一個是1月18日的鄧小平南巡講話20周年。一個是黨的十八大召開。一個是紀念,一個是未來;一個隱喻著傳統,一個意味著新時代的開創。南巡講話被稱為“不僅撥正了中國前進航向,還把中國帶進春天里。”而20年后的今天,我們同樣對未來充滿期冀。
傳統在行進,中國在行進,我們每個人都在行進,行進在明媚而溫煦的春天里。“一夜杏花雨,送春到江南;一陣楊柳風,送春過雄關。這是春天的中國,這是中國的春天。”在2012年春節這個最具傳統意味的日子,讓我們一起體味傳統,一起行進在充滿勃勃生機的時代里。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