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擬題方法(一)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11-2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第一節 “未必”法
申論考察的是對社會問題的看法和觀點,而我們在分析社會問題時,我們會發現很多社會問題發生的原因其實都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原本”“應該是這樣的”卻“未必”“是這樣”,于是就形成了社會問題。談到這里,或許很多考生會感到不解,以下中宜教育戴斌老師將用一系列實例為大家逐步分析這個社會問題的共同點,并分析如何使用“未必”法來擬出較佳的題目。
方法一:在應該“成立”的一對因果關系詞之間添加“未必”二字
【范例一】
“有為”未必“有位”
——談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擬題分析:“有為”和“有位”本身就是互為因果的,正常的情況下,“有為”的人是應該要獲得相應的“位置”的,但如果這個應該 “成立”的因果關系卻“未必”成立時,就會演變成一個社會問題了。就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大學生是屬于“有為”的群體,但是就業難這個現象讓他們無法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就是這個社會問題的矛盾所在了。考生如果以這個角度來作為自己的題目,無疑就準確地把握住了問題的本質所在。
【范例二】
安全檢查未必安全
——關于“S-K II”事件的冷思考
擬題分析:這個社會問題講的是在我國銷售的日本化妝品“S-K II”可能對人體有害這一事件。印象中,不少國人對這個事件的主角——日本化妝品的生產廠商非常地痛恨。但痛恨之余,我們也要自我反思,如果“S-K II”真的對人體有害,首先應檢討的恰恰是我們自己。畢竟“S-K II”已進入中國銷售多年,而且一直是合法銷售,即每一年進口的日本化妝品都是經過我國有關海關部門的安全檢查才得以進口,但現在告訴國人,通過我國“安全檢查”的商品卻是“不安全”的,這又如何解釋呢?所以需要加強的恰恰是提升我們自身“安全檢查”的安全性問題了。
方法二:在一個“四個字組成的詞語”中間添加“未必”
【范例】
“開拓”未必“創新”
——國有企業的發展不能只重視“硬件”而忽視了“軟件”
擬題分析:在我們的詞匯中,開拓創新原本應該是一個完整的詞匯,“開拓”與“創新”兩種含義是缺一不可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做事情常常是做對了一半,忽視了真理的另外一半,于是社會問題就產生了。戴斌老師認為題目中所談到國有企業改革也是一樣,不少大型的國有企業在應對加入WTO之后的機遇與挑戰時,更多地是采用大規模擴張的方式,就像不少做家電的企業竟然要進軍房地產業,做電腦的企業想去做手機業務,一味地強調“開拓”,以為“開拓”就等同于“創新”,常常忽視企業的“軟件”建設,忽視了“創新”這一歷史任務需要建立在企業“軟件”發展的基礎之上。于是我們在談到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的問題時,就可以用“開拓”未必“創新”這個題目表現這個社會問題的矛盾所在。
方法三:在兩個意思相近的詞語中間添加“未必”二字
【范例一】
“可承受”未必“可接受”
——從我國聽證制度說開去
擬題分析:在一些人固定思維中,常常存在一些誤區,將一些意思相近的詞語相互“混淆”,從而達到“混淆視聽”的目的。在聽證制度的發展歷程中,幾乎每一次談到“提價”,提價者常常首先將人民可以“承受”價格提升,同義“偷換”為可以“接受”價格提升。很多的社會問題的矛盾關鍵常常都是“一字之差”。而這種“一字之差”,考生可以用“未必”二字將其相互連接,含蓄地表達我們的質疑。
【范例二】
“價高”未必“質高”
——消費不能只看“價格”
擬題分析:這個題目談到的是消費者消費意識中存在的誤區。很多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片面地追求高價商品,錯誤地認為“高價的商品”一定質量高。這種消費觀念常常引致許多消費者權益的受損,如每年中秋時常在各地出現的“天價月餅造成食物中毒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范例三】
“合法”未必“合理”
——城管的合法執勤也應該“合理化”
擬題分析:這個題目談到的是城市管理問題,在城市管理過程中,對于城管人員暴力執法的投訴時有發生,問題關鍵在于,城管人員的執法行為是“合法”的,但如果采用“暴力”的手段去執法,就存在不“合理”之處了。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