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基金調倉致商品漲勢戛然而止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6-16
原來“跟大戶”在國際上也很流行。
很多老到的投資者對2011年年初的商品集體“封頂”并不意外,更為夸張的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好像早已張開錢袋子準備“收割”了。因為他們了解,每到歲末年初,市場都將迎來一些大型商品指數權重的調整,市場中的主力資金或許將據此買入權重調高的品種、拋空權重調低的商品。
按照這樣的邏輯,在去年商品市場幾乎全線大漲的情況下,若在2011年年初選擇去年漲勢突出的品種拋空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金屬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新年的LME銅價(71640,820.00,1.16%)似乎戰績不佳,最初的兩個交易日盡墨。至發稿前,倫敦銅價已跌至9450美元,距離此前最高點蒸發了300美元。而2010年的銅價可謂無限風光,在前一年大漲140%基礎上繼續攀升了約30%。
許多投資者也將商品跨年之后的弱勢歸于商品指數的調權重,且從歷史上看,跟隨商品指數的調整做交易也是屢試不爽。譬如2010年年初,道瓊斯-AIG指數就對每種商品指數的權重進行了調整,其中銅的權重下調了30.97%,鋅的權重下調了26.16%,原油的比重下調了17.88%。這種權重的下調顯然會引起基金的跟風炒作,也為上述商品短期內的表現帶來壓力。如2010年初LME銅價的下跌延續了整整一個月,從最高每噸7600美元以上下滑到最低不足6300美元,同期的LME鋅價(19580,215.00,1.11%)也從每噸2700美元以上回撤到不足2000美元。當時的原油價格雖然回調較少,但也跌破了每桶80美元。
因為基金會根據商品指數的調整而相應調整頭寸,所以據此入市的投資者無疑像是在“跟大戶”。象嶼期貨分析師王寧稱:“由于標普高盛商品指數、道瓊斯-UBS商品指數等會進行例行的權重調整,一些機構的商品指數型基金或根據這些指數進行商品買賣,可能引發市場價格變動。”
一般而言,當一些商品價格在上一年上漲過快時,許多國際商品指數都會相應調減其在下一年的權重,而對于滯漲的品種,商品指數往往會調升其權重,跟蹤這些指數的基金倉位的調整也據此進行。五礦期貨研究部分析師卓桂秋表示:“根據指數調倉是基金獲利回吐的操作。”
商品指數所吸納的巨量資金讓它可以在市場中“呼風喚雨”。巴克萊資本統計,商品指數已重新成為新的投資資金青睞的最大的品種,自去年9月以來,累計流入商品指數的資金總量達到了240億美元,遠遠超過了流入交易所結構產品的資金,后者同一時段僅得到了40億美元的新資金,這反映出商品當中更加強勁的機構投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