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學業規劃與個人發展學(十四)(10)
在權力化用人體制比較集中的單位和地區,我們只能遵守這些地區的行動規則,那就是要具備相應的家庭背景、社會關系或者經濟條件。如果沒有這些,那么就盡量避免進入這些地區和單位。這些單位一般都是黨政機關、國有大中型企業、文化事業單位、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中小學校等。并不是說這些單位都完全是以權力(家庭背景、社會關系等)為核心來選拔人才,實在是它們受權力的侵蝕太大。那么我們求學時就可以選擇普通高校中的一些文科管理類或其他能夠應用于行政、科研、教學、文化事業管理等領域的相關專業。
只有在市場化用人機制比較集中的單位和地區,人才市場的一般規律才能起作用,我們升學決策的一般原則(學業規劃原理)也才會有效。這就是分析未來人才市場需要,同時考慮自身的興趣、愛好及特長及所在,以及對自身其他發展要素的分析等,在此基礎上選定專業;然后根據專業再來選擇學校,選擇在所定的專業上有優勢的學校;再然后根據自身的分數條件及各學校的招生章程、錄取政策等具體框定學校;最后才來根據求學成本(學費、生活成本等)因素來選定學校;選到這里,才是考慮所謂的地域因素,看地區的自然、人文環境、生活舒適程度等。這就是我們升學決策的一般原則。
下面我們就根據學生自身的幾種主要情況來具體分析升學決策中的學校及地域選擇。
立志成為研究型人才的,在選擇地區時,要考慮的是該地區的學校的科研能力是否有比較雄厚的實力?這些學校一般都是985至少也是211高校。那么我們可以通過相關資料搜索一下這些學校都在哪些區域,然后再來選擇。
就業目標為公務員的,可以考慮的地區首選北京,至少也應該是省會城市,這些地方信息發達,公務員資格考試的培訓質量也比較高。
如果完全憑自己奮斗,沒有外在條件支持,又立志從事實際工作的,就業目標宜選市場型的用人單位,也就是其考察人才主要看其德才素質,而不是社會關系、家庭背景等外在因素。這時,在選擇地區時,應該考慮到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求學,比如東南沿海的江浙一帶。因為這里經濟寬松自由,市場經濟比較完善,在學校實習時容易找到相應單位,那么畢業時,由于已經有了在這些單位實踐的經歷,其競爭優勢就要大于在外地求學而到本地來就業的畢業生。比如說,你在科學地規劃了未來的學業,并制定了相應的升學決策后,選擇在浙江溫州的某個高校讀書,學習國際貿易專業,那么你可以在學校讀書時就走向溫州市的某家企業進行實習,并從中學習了許多知識,積累了相關經驗,這時畢業后,你在溫州求職時,就比從其他地方(比如內陸地區)來的高校畢業生更有競爭力,更容易找到工作。因為你在比較成熟的市場環境經過實踐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而這在內地的許多高校是做不到的。
3、 職業價值論
從人才價值實現的角度來看,我們說社會是人才價值實現的舞臺,這并不錯,但是顯得比較抽象。筆者認為,具體來講,人才價值實現的舞臺應該是其社會的勞動分工——職業。每個人只有在適合于自己發展的職業上才能較好地實現自己的人才價值。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圍繞大學生能否作保安或肉販等基層職業的問題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理應從事社會中的高層職業。另一種觀點認為,大學生為什么就不能做這些基層工作?職業是天生平等的。我想,這里面其實包含著兩個問題,其一是個人發展過程的投入產出問題,另一個則是職業對人生價值的影響。第一個問題我曾多次強調學業規劃的重要性。至于第二個問題,職業對人生價值有無影響,有什么影響等等,筆者在這里想談談自己的淺見。
一般來講,從事不同職業的個體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并無高下貴賤之分。從國家元首到田間農夫,都是令人尊敬的勞動者。但職業作為一種社會分工是有其相應的職業能力的,簡稱為職能。所謂職能,是指在職者行使職權為社會服務的能力。一般情況下,職權越大,職能就越大,從業者通過行使職權對社會產生的作用或影響就越大,則該職業的社會價值就越大。
人們關于精英與普通職業的爭論實質上是職位對人生價值的影響。也就是關于職業價值的爭論。在我看來,職業按其所承擔的職責或者擁有職能的大小可分成不同的層次,通常被稱為職位。比較普遍的講,某類職業的職位越高,它的職權便越大,職能也就相應地越大,社會上與其有利益聯系的人就越多、越緊密,它產生的社會影響也越大。反之亦然。比如街頭小販固然能安身立命,但其職業也僅是關系到自己和家人的衣食生活,政治家的工作卻關系著更多人的安康和幸福,藝術家則能為眾多的人帶來精神的慰藉。而科學家的工作,對整個人類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和作用。如果這種影響和作用(社會效用)是正面的,推動社會進步的,那么它便是在職者對社會做出的貢獻。當然職業的社會效用能否變成社會貢獻,還有賴于在職者的德才情況。如果此人比較稱職,德才兼備,則他在這一職位上便能為社會做出貢獻。但如果他不稱職,或者品行不端,那么他在該職位上輕則貽誤社會,重則危害國家。并且,其從事職業的社會效用越大,對社會的貽害越深。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職務犯罪中,職位越高,對社會的危害越大。所以在一般情況下,職位越高,對在職者的德才水平要求越高。正如古人所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唯物史觀認為,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越大,其人生價值也就越大。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個人所從事的職業是其職位、職能、職權、職責的統一體。職位對人生價值有著巨大的影響,并且在一般情況下,職位越高,其對社會的貢獻就可能越大。于是人們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生命的價值,都寧愿追求更高的職位,也就是價值最大的職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的古人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也才有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俗語。因此,在我們取得立業成功之后,遠不是萬事大吉。而要在新的起點上繼續努力奮斗,以期實現更大的人生價值。
4、 職業與學(專)業的相關性分析
如果說,職業理想和就業目標是目的地,那么學(專)業選擇就是路線的主要內容。我們知道不同的職業需要不同的知識、技能及德、體條件,而不同的知識和技能則是學(專)業的主要內容。從經濟和效率地角度來看,我們所選擇的學(專)業當然應該是職業目標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然而從學(專)業與職業的相關性來講,它們并不都是一一對應的關系,而是呈現出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等非常復雜的相關關系。比如數控機床專業它所對應的職業最適合的也只有企業中數控機床的操作與維護,最后發展成為高級技師。烹飪專業在畢業后最合適的也只是成為一名廚師。同時又有些專業其職業方向比較寬泛,比如經濟學專業出去的學生可以從事企業管理、經濟學研究、新聞記者、營銷策劃、經濟分析、高校教師等多種職業,而對于某一職業比如新聞記者,它可以接收經濟學、新聞、中文、哲學、歷史等許多專業。那么我們在學業規劃的時候,就首先要研究和分析專業與職業的相關性。到底是一對一,還是一對多,或是多對一?在確定了這些問題以后,我們具體來討論這三種情況的專業選擇。
(責任編輯:李書信)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