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學業規劃與個人發展學(十四)
為了與相關專家學者及有興趣的家長深入探討個人發展學與學業規劃的相關理論,筆者從以往發表或未發表的文章中精心摘錄若干篇理論性文章,其中《談談學業規劃的問題》、《試論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目標及策略問題》、《論就業》等三篇論文是近年來筆者研究成果的集大成。現公布出來,供交流探討。
一 升學志愿:從填報到決策——我們亟需一次觀念上的革命
長久以來,人們對于高(初)中升學志愿的問題都持一種漫不經心的態度,大多數人都認為:關鍵是成績,只要分數高,就可以報更高層次的學校,就可以有更好的人生前程與發展。但我們認為,這是一種陳腐落后的個人發展觀,是對應于計劃經濟時代的個人發展觀。
這是因為,在計劃經濟時代,個人的升學、就業均由政府包辦,也就是說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事項完全由政府操控。我們的主流人群只能在國家規定的道路上努力奮斗,這就是常說的從小學讀到大學,然后國家分配工作。這樣以來,從個人的角度講,升學就意味著就業。在此環境中,個人之間的競爭更多的體現在求學時的競爭,只要成績好,考上了層次高(名牌或重點)的大學,就業的層次就比較高,個人發展的層次也比較高。在這樣的形勢下,對于學生個人來講,關鍵就是學習成績,升學志愿僅僅是一個事務性的工作,填報一下即可,分數越高,所報學校的層次越高。這并不需要過多的觀念、方法和策略。
但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確切地說是1998年)以后,現實環境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學生的升學就業制度在總體上從計劃經濟切換到市場經濟狀態,這一標志性的政策就是大學生全面地交費讀書、畢業后不再分配工作。也就是從過去的“兩包”(包學費、包分配)到現在的“兩自”(自費上學、自主擇業)。學生自費上學,畢業后自己到人才市場上求職。這時大學生就業的本質就是把人才作為商品拿到市場上去銷售。我們知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生產出來,并不是必然就能銷售出去。要實現商品的順利銷售,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其一,符合市場需要;其二,生產的商品是性價比最大(物美價廉)的、富有競爭力的;其三,適當的銷售策略。這就要求企業在生產之前就要考慮銷售的問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以銷定產),考慮自己生產什么才能有市場,怎樣才能生產出最有競爭力的產品,又怎樣實現銷售等等。應該說,這些觀念在產業市場上早已深入人心,但在人才市場上卻是春風不渡玉門關。看看現在的求學者,有多少人在求學(人才生產)之前決策(填報升學志愿)時,認真的籌劃過我要學什么,我將怎么學,我要在哪里學等等,才能確保自己將來順利地就業(人才銷售)和可持續發展。沒有,更多的是看我這個分數能上什么學校,能上一本決不上二本,能上本科決不上專科。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考上大學再說。選擇學校時,先看地區,我決不去西部,我只到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去讀書。持這類觀念的求學者,你們想過沒有,你上大學是去干什么?你是去吃喝玩樂,還是去求學?是為了面子,還是為了將來順利就業,實現個人的可持續發展?既然是為了后者,那么只要能讓自己通過四年求學,以最小的成本將自己的職業競爭力最大限度地開發出來,那么我為什么要非一本不上?或者非本科不上?或者非發達地方不去呢?
現實環境的變化令升學志愿的重要性得以根本性地提升,升學志愿從原來的事務性填報變成了事關我們個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決策。所以,我們的認識亟待一次革命,一次與時俱進的革命!讓我們緊跟時代的潮流,勇做時代的強者。高(初)中的畢業生們,我們應當怎樣面對時代的新潮呢?那就是在自己的升學志愿決策時,一定要充分準確的認識自己的職業興趣及發展稟賦,同時要考慮未來人才市場的變化趨勢,在此基礎上確定自己的職業(就業)目標,進而確定適合于自己發展的學業路線,也就是確定所學的專業、所要報考的學校。唯有如此,我們所學的才是我們有興趣的,能發展成為頂級人才的專業,我們所選的學校也將是求學成本最低的,也才能為實現自己人才性價比的最大化、將來順利就業奠定基礎。以上過程就是貫徹了學業規劃思想的升學志愿決策。
(責任編輯:李書信)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