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考試測試題第三章學習的基本理論
來源:發布時間:2009-02-16 14:36:11
1.根據學習的定義,下列屬于學習的現象是(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織網
D.兒童模仿電影中人物的行為
2.對黑猩猩做“頓悟實驗”的是( )。
A.苛勒
B.托爾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3.加涅提出了( )模式。
A.積累學習
B.發現學習
C.觀察學習
D.接受學習
4.操作性條件反射學說的代表人物是( )。
A.斯金納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5.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實質在于( )。
A.構造一種完形
B.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C.形成刺激與反應間的聯結
D.對環境條件的認知
6.( )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認知結構的重要性,主張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對學科結構的一般理解。
A.斯金納
B.布魯納
C.苛勒
D.加涅

10.下列不屬于意義學習的條件的一項是( )
A.材料本身必須具有邏輯意義
B.學習者認知結構必須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認知結構
C.學習者必須具有積極主動地將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適當知識加以聯系的傾向性,并使兩者相互作用
D.學習材料要高于學習者的能力范圍
11.( )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A.建構主義
B.認知一結構
C.信息加工
D.嘗試一錯誤
12.“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種現象指( )。
A.消退
B.刺激比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13.根據經典條件反射作用理論,食物可以誘發狗的唾液分泌反應,則唾液是( )。
A.中性刺激
B.無條件刺激
C.條件反應
D.無條件反應
14.看見路上的垃圾后繞道走開,這種行為是( )。
A.強化
B.懲罰
C.逃避條件作用
D.消退
15.先行組織者教學技術的提出者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 )。
A.斯金納
B.布魯納
C.奧蘇伯爾
D.桑代克 二、多項選擇題(下列各題所給選項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學習的定義說明( )。
A.學習是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
B.學習引起的變化是持久的
C.學習引起的變化是短暫的
D.學習是由反復經驗引起的
E.學習是生理心理成熟的結果
2.學生的學習內容有( )。
A.知識、技能的掌握
B.學習策略的掌握
C.潛意識的挖掘
D.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性的發展
E.道德品質和健康心理的培養
3.行為主義的基本主張是( )。
A.主觀主義
B.客觀主義
C.環境主義
D.強化
E.發現學習

A.鼓勵原則
B.動機原則
C.結構原則
D.程序原則
E.強化原則
7.學生具有三種最基本的內在動機,即( )。
A.探索內驅力
B.好奇內驅力
C.勝任內驅力
D.互惠內驅力
E.尊重內驅力
8.嘗試一錯誤學習的基本規律有( )。
A.效果律
B.練習律
C.準備律
D.嘗試律
9.苛勒的完形一頓悟說與桑代克的試誤說的區別是( )。
A.試誤是頓誤的前奏
B.頓悟是試悟的結果
C.試誤發生在學習過程的早期
D.頓悟發生在學習過程的中、晚期
10.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包括( )。
A.獲得
B.轉化
C.獵取
D.評價
三、填空題(在下列各題的空格中填入正確的內容)
1.在教育心理學領域最有影響的是奧蘇貝爾的________和布魯納的________。這二者都重視所學內容的結構的重要性。
2.在西方心理學中,加涅在________先后提出的學習層次和學習結果分類影響較大。
3.________是用以調節人際交往,實現社會控制,維持社會秩序的思想工具,它來自于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交往經驗。
4.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以后,呈現一個厭惡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的過程,稱作________。
5.斯金納認為行為分為兩類:應答性行為和________行為。
6.________是客觀事物的特征和聯系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它是來自反映的對象本身的認知經驗。
7.________把人和動物的學習定義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認為聯結的形成是嘗試一錯誤的過程。
8.回避條件作用與逃避條件作用都是________的條件作用類型。
9.負強化與懲罰的含義________(“相同”或“不同”)。
四、名詞解釋
1.學習
2.意義學習
3.學生的學習
4.先行組織者
五、簡答題
1.人類學習與動物學習的本質區別有哪些?
2.簡述你對技能的理解。
3.簡述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基本規律。
4.請簡述桑代克主張的學習應遵循的三條重要學習原則。
5.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六、論述題
1.請闡述加涅對學習的分類。
2.結合教學實際論述建構主義的學生觀。參考答案與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學習指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借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
2.A[解析]格式塔心理學家苛勒在1913—1917年,對黑猩猩的問題解決行為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并提出了“頓悟”說。
3.A[解析]略。
4.A[解析]見大綱38頁。
5.B[解析]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
6.B[解析]布魯納的認知一結構學習論強調教學目的在于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
7.D[解析]規則或原理學習指學習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系。
8.A[解析]見大綱40頁。
9.D[解析]布魯納認為任何知識結構都可以用動作、圖象和符號三種表象形式來呈現。
15.C[解析]見大綱50頁。
二、多項選擇題
1.ABD[解析]見大綱關于學習的心理實質的論述。
2.ABDE[解析]學生學習不但要掌握知識、技能還要發展智能、培養行為習慣以及修養道德品質和促進人格的發展。
3.BCD[解析]建構主義是在行為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行為主義基本主張有客觀主義、環境主義和強化。
4.BCE[解析]見大綱33頁。
5.ABCD[解析]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基本規律有強化、逃避條件作用與回避條件作用、消退、懲罰等四個。
6.BCDE[解析]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有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和強化原則。
7.BCD[解析]三種最基本的內在動機,即好奇內驅力、勝任內驅力、互惠內驅力。
8.ABC[解析]見大綱。
9.ABCD[解析](1)試誤是頓悟的前奏,頓悟是試誤的結果。(2)試誤發生在學習過程的早期,頓悟發生在學習過程的中、晚期。(3)試誤取決于學習情境或學習內容的復雜性,對于簡單的學習內容,試誤時間短,頓悟一下子產生;對于復雜的學習內容,試誤時間長,頓悟可能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產生。
10.ABD[解析]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
三、填空題
1.有意接受學習論、發現學習論 2.《學習的條件》 3.行為規范 4.懲罰 5.操作性 6.知識 7.桑代克 8.負強化 9.不同 10.概念同化 11.巴甫洛夫 12.頓悟、完形 13.增加反應 14.“程序教學與機器教學” 15.接受學習、發現學習、機械學習、意義學習
四、名詞解釋
1.學習:學習指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借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
2.意義學習: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
3.學生的學習:是人類學習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地進行的,是在較短時間內接受前人所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并以此來充實自己的過程。
4.先行組織者:是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于學習任務,并且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
五、簡答題
1.(1)人的學習除了要獲得個體的行為經驗外,還要掌握人類世世代代積累起來的社會歷史經驗和科學文化知識。
(2)人的學習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生活中,在與其他人的交往過程中,通過語言的中介作用而進行的。
(3)人的學習是一種有目的、自覺的、積極主動的過程。
2.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符合法則要求的活動方式,它是來自于活動主體所做出的行動及其反饋的動作經驗。這種經驗既包括在人腦內部,借助于內部言語,以簡縮的方式,對事物的主觀表征進行加工改造的心智技能;也包括借助于人的肢體或一定的器械,以展開的方式作用于客觀對象的動作技能。學生有了這種動作經驗,就可以解決會不會做和做得熟練不熟練的問題,從而可以在實際的生活中更好地控制個體活動的執行。
3.(1)獲得與消退。在條件作用的獲得過程中,條件刺激與無條件刺激之間的時間間隔應具備兩個條件
①兩種刺激必須同時或近于同時呈現。②條件刺激必須先于無條件刺激而呈現。如果條件刺激重復出現多次而沒有無條件刺激相伴隨,則條件反應會變得越來越弱,并最終消失。
(2)刺激泛化與分化。刺激泛化指人和動物一旦學會對其特定的條件刺激做出條件反應以后,其他與該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也能誘發其條件反應。刺激分化指的是通過選擇性強化和消退使有機體學會對條件刺激和與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這兩個過程是互補的過程。
4.(1)效果律: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個動作跟隨著情境中一個滿意的變化,在類似的情境中這個動作重復的可能性將增加,但是,如果跟隨的是一個不滿意的變化,這個行為重復的可能性將減少。可見一個人當前行為的后果對決定他未來的行為起著關鍵的作用。“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形成可改變的聯結,給以滿意的后果聯結就增強,給以不滿意的后果,聯結就減弱。”獎勵是影響學習的主要因素。獎勵就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進行強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來的著作中,他取消了效果律中消極的或令人煩惱的部分。因為他發現懲罰并不一定削弱聯結,其效果并非與獎勵相對。
(2)練習律:指一個學會了的反應的重復將增加刺激——反應之間的聯結。也就是S—R聯結受到練習和使用的越多,就變得越來越強,反之,變得越弱。在他后來的著作中,他修改了這一規律,因為,他發現沒有獎勵的練習是無效的,聯結只有通過有獎勵的練習才能增強。
(3)準備律:指學習者在學習開始時的預備定勢。學習者有準備而又給以活動就感到滿意,有準備而不活動則感到煩惱,學習者無準備而強制給以活動也感到煩惱。
5.(1)知識觀。建構主義強調的是人類知識的主觀性,他們認為,人類知識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并不是對客觀現實的準確表征,它不是最終的答案,而是會隨著人類認識的進步而不斷地被新的解釋和假設所推翻、所取代的。(2)學習觀。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到學生的簡單轉移或傳遞,而是主動地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這種建構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3)學生觀。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貯存和提取的過程,也不是簡單的積累,而是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的基礎上去形成知識的意義,實現新舊知識的綜合和概括。
六、論述題
1.[答案要點]:
加涅在《學習的條件》一書中先后提出學習的層次分類和學習結果分類。
首先,加涅根據學習情境由簡單到復雜、學習水平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把學習分為八類,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習層級結構。依次是①信號學習,指學習對某種信號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彌散性的反應。②刺激——反應學習,指學習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與一定的反應相聯結,并得到強化,學會以某種反應去獲得某種結果。③連鎖學習,指學習聯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刺激反應動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應動作聯結。④言語聯結學習,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語單位的聯結,即言語連鎖化。⑤辨別學習,指學習一系列類似的刺激,并對每種刺激做出適當的反應。⑥概念學習,指學會認識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并對同類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應。⑦規劃或原理學習,指學習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系。⑧解決問題學習,指學會在不同條件下,運用規劃或原理解決問題,以達到最終的目的。加涅根據不同的學習結果,將學習分為五種類型:
①智慧技能,表現為使用符號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它指向學習者的環境,使學習者能處理外部的信息。
②認知策略,表現為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思維和問題解決過程的內部組織起來的能力。它是在學習者應對環境事件過程中對自身認知活動的監控。
③言語信息,表現為學會陳述觀念的能力。
④動作技能,表現為平穩而流暢、精確而適時的動作操作能力。
⑤態度,表現為影響個體對人、對物或對某些事件的選擇傾向。
加涅認為,上述五類學習不存在等級關系,它們是范疇各不相同的學習,這種分類是對學習層次分類的一種簡縮,它集中于學習的更高水平,充分體現了人類學習的特點,尤其符合學校學習的性質。
2.[答案要點]:
(1)建構主義強調,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括中,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和看法。
(2)這種在沒有現成知識經驗前提下的解釋,并不是都是胡猜亂想,而是從他們的經驗背景出發而推出合乎邏輯的假設。
所以,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另起爐灶,從外部真正地裝進新知識,而是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作為學習新的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3)教學不是知識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
教師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洞察他們的這些想法的由來,以此為根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需要與學生共同就某些問題進行探索,并在此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調整。
(4)由于經驗背景的差異,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常常各異,在學生的共同體之中,這些差異本身便構成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教學就是要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使他們看到那些與他們不同的觀點,從而促進學習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