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考試測試題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來源:發布時間:2009-02-16 14:32:20
1.體育方面的球類、體操、田徑屬于( )。
A.識記技能
B.心智技能
C.操作技能
D.認知技能
2.根據操作對象的不同可將操作技能分為( )。
A.細微型與粗放型操作技能
B.連續型與斷續型操作技能
C.閉合性與開放性操作技能
D.徒手型與器械型操作技能
3.根據練習內容的完整性的不同可將練習分為( )。
A.集中與分散練習
B.整體與部分練習
C.模擬與實際練習
D.過分與適度練習
4.技能學習的前提是要以( )的掌握。
A.基礎性知識
B.概念性知識
C.科學知識
D.程序性知識
5.在技能形成過程中,練習中期出現進步的暫時停頓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 )
A.抑制現象
B.挫折現象
C.高原現象
D.低分現象
6.( )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給予的反饋,有時也稱結果知識。
A.內部反饋
B.外部反饋
C.動覺反饋
D.過程反饋

10.言語在不同的階段上,其作用是不同的,在原型定向與原型操作階段,其作用是( )。
A.標志動作并組織活動的進行
B.鞏固與進一步概括動作表象
C.外部言語轉化為內部言語
D.改變動作方向
11.在安德森提出的心智技能三階段中,( )階段的任務是把某一領域的描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的過程。
A.認知
B.聯結
C.自動化
D.內化
12.以下屬于內部反饋的是( )。
A.視聽覺獲得的反饋信息
B.教師給予的反饋
C.看錄像得到的反饋
D.計算機給予的反饋
13.以下不屬于學習者練習曲線的特點的是( )。
A.開始進步快
B.中間有高原期
C.后期進步慢
D.一直是進步的
14.動作技能學習心理過程的第一階段是( )。
A.聯結階段
B.認知階段
C.自動化階段
D.熟練階段
15.個體在了解一些基本的動作機制后,試圖嘗試做出某種動作行為屬于( )。
A.操作熟練
B.操作整合
C.操作模仿
D.操作定向 二、多項選擇題(下列各題所給選項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下列技能屬于心智技能的是( )。
A.運動技能
B.閱讀技能
C.運算技能
D.記憶技能
2.根據動作的連貫性與否將操作技能分為( )。
A.細微性操作技能
B.粗放型操作技能
C.連續性操作技能
D.斷續型操作技能
E.閉合性操作技能
3.打籃球屬于( )。
A.細微性操作技能
B.粗放型操作技能
C.徒手型操作技能
D.開放性操作技能
E.閉合性操作技能

6.原型內化可以分為三個小的階段,即( )。
A.動作的定向階段
B.物質與物質化階段
C.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
D.不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
E.內部言語階段
7.有關操作技能的特點,正確的是( )。
A.物質性
B.內潛性
C.展開性
D.外顯
E.簡縮性
8.操作整合階段的動作特點有( )。
A.動作品質
B.動作結構
C.動作控制
D.動作效能
9.心智技能具有三個特點( )。
A.對象具有觀念性
B.執行具有內潛性
C.結構具有簡縮性
D.結構上具有展開性
10.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幾個階段?( )。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練
三、填空題(在下列各題的空格中填入正確的內容)
1.所謂技能,一般認為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_______。
2.有關心智技能的分類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其關鍵在于_______。
3.根據動作的精細程度與肌肉運動強度的不同,可以將操作技能分為_______和_______。
4.操作_______即了解操作活動的結構和要求,在頭腦中建立起操作活動的定向映象的過程。
5.布盧姆的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的主要依據_______。
6.形成各種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是_______。
7.在操作定向階段形成的映象包括有關_______的各種信息和與_______有關或無關的各種內外刺激的認識與區分。
8.模仿是在_______的基礎上進行的,就有效的操作技能而言,模仿需要以_______為基礎。
9.根據練習時間分配的不同有_______與_______。
四、名詞解釋
1.操作技能 2.操作整合 3.“物質化”過程 4.心智技能
五、簡答題
1.簡述技能的基本特征。
2.簡述技能的作用。
3.操作模仿階段的動作特點有哪些?
4.操作技能培訓的要求。
5.教師如何使操作成功地內化成心智技能?
六、論述題
1.試述我國教育心理學家提出的心智技能的三階段論。
2.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心智技能?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操作技能也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
2.D[解析]見大綱106頁~107頁。
3.B[解析]根據內容完整性,練習可分為整體與部分練習。
4.D[解析]技能的學習要以程序性知識的掌握為前提。
5.C[解析]在練習中期出現進步的暫時停頓現象,在心理學上稱高原現象。
6.B[解析]內部反饋是操作者自身提供的感受反饋,外部反饋是自身以外的反饋。
7.B[解析]任何學習任務的完成均依賴于主體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習的積極性取決于主體對學習任務的自覺需要。
8.D[解析]原型操作階段是將頭腦中的活動程序計劃外顯化的過程,相當于加里培林的“物質與物質化活動階段”。
9.C[解析]在操作熟練階段,動作的執行達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動化。
10.A[解析]見大綱121頁。
11.B[解析]認知技能形成的第二階段即聯結階段是程序化的過程。
2.CD[解析]操作技能根據動作的連貫性與否可以分為連續性操作技能和斷續型操作技能。
3.BD[解析]見大綱106頁。
4.ABCDE[解析]見大綱114頁。
5.BDE[解析]見大綱114頁。
6.CDE[解析]見大綱119頁。
7.ACD[解析]操作技能具有物質性、外顯性、展開性。
8.ABCD[解析]以上選項均屬于操作整合階段的動作特點。
9.ABC[解析]心智技能的三個特點即對象具有觀念性、執行具有內潛性和結構具有簡縮性。
10.ABCD[解析]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和操作熟練。
三、填空題
1.活動方式 2.心智技能與學習策略的關系問題 3.細微型操作技能、粗放型操作技能 4.定向 5.知識向技能轉化的規律 6.練習 7.操作動作本身、操作技能學習 8.定向、認知 9.集中練習、分散練習 10.內部反饋 11.結果反饋 12.心智動作 13.內化 14.創擬確立模型、檢驗修正模型 15.原型定向
四、名詞解釋
1.操作技能:操作技能也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
2.操作整合:操作技能形成的一個階段,在該階段把模仿階段習得的動作固定下來,并使各動作成分相互結合,成為定型的、一體化的動作。
3.“物質化”過程:創擬確立模型的過程實際是把專家頭腦中觀念的、內潛的、簡縮的經驗“外化”為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心理模型”的過程。
4.心智技能:也稱智力技能、認知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
技能還是獲得經驗、解決問題、變革現實的前提條件。技能調節著經驗獲得的過程,決定著經驗獲得的速度、水平,是經驗獲得的手段。從形成問題表征、確定問題的性質和類型、探索解決問題的可能的方法、到實施解決問題的方案,都是通過各種心智與操作動作實現的,而合乎法則的心智與操作技能保證了問題的順利解決,也達到了變革現實的目的。
3.操作模仿即實際再現出特定的動作方式或行為模式,有以下特點:
(1)動作品質。動作的穩定性、準確性、靈活性較差。
(2)動作結構。各個動作要素之間的協調性較差,互相干擾,常有多余動作產生。
(3)動作控制。主要靠視覺控制,動覺控制水平較低,不能主動發現錯誤與糾正錯誤。
(4)動作效能。完成一個動作往往比標準速度要慢、個體經常感到疲勞、緊張。
4.(1)準確地示范與講解;
(2)必要而適當的練習;
(3)充分而有效地反饋;
(4)建立穩定而清晰的動覺。
5.要想使操作原型成功地內化成心智技能,教學中必須注意:
(1)動作的執行應遵循由出聲的外部言語到不出聲的外部言語再到內部言語的順序,不能顛倒。
(2)在開始階段,操作活動應在言語水平上完全展開,即用出聲或不出聲的外部言語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過程。然后,再逐漸縮減。
(3)在這一階段也要注意變換動作對象,使活動方式得以進一步概括,以便廣泛適用于同類課題。
(4)在進行由出聲到不出聲,由展開到壓縮的轉化過程中,也要注意活動的掌握程度,不能過早轉化,也不宜劉遲,而應適時。
六、論述題
1.[答案要點]:
我國教育心理學家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
(1)原型定向。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質化”了的心智活動方式或作用活動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從而使主體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去完成這些動作,明確活動的方向。在原型定向階段,教師需做到以下幾點:
①要使學生了解活動的結構,即了解構成活動的各個動作要素及動作之間的執行順序,并了解動作的執行方式。
②要使學生了解各個動作要素、動作執行順序和動作執行方式的各種規定的必要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
③采取有效措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獨立性。
④教師的示范要正確,講解要確切,動作指令要明確。
總之,通過原型定向階段的教學,學生建立起了關于活動的初步的自我調節機制,從而為進行實際操作提供了內部控制條件。
(2)原型操作。所謂原型操作,即依據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把主體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在這一階段,教師需做到以下幾點:
①要使心智活動的所有動作以展開的方式呈現;
②要注意變更活動的對象,使心智活動在直覺水平上得以概括,從而形成關于活動的表象;
③要注意活動的掌握程度,并適時向下一階段轉化;
④動作的執行應注意與言語相結合。
(3)原型內化。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向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潛的、簡縮的形式的過程。在這一階段,教師應注意:
①動作的執行應遵循由出聲的外部言語到不出聲的外部言語再到內部言語的順序,不能顛倒。
②在開始階段,操作活動應在言語水平上完全展開,然后再逐漸縮減。
③應注意變換動作對象。
④在進行由出聲到不出聲,由展開到壓縮的轉化過程中,也要注意活動的掌握程度,適時轉化。
2.[答案要點]:
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階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養方面必須分階段進行,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成效。為提高分階段訓練的成效,必須充分依據心智技能的形成規律,采取有效措施。為此,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由于心智技能本身難以認識的特點,主體難以體驗其必要性。因而,在主體完成這一學習任務時,往往缺乏相應的學習動機及積極性。為此,在培養工作中,教師應采取適當措施,以激發主體的學習動機,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2)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
心智技能的培養,開始于主體所建立起來的原型定向映象。在原型建立階段,一切教學措施都要考慮到有利于建立完備、獨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象。
(3)適應培養的階段特征,正確使用言語
言語在原型定向與原型操作階段,其作用在于標志動作,并對活動的進行起組織作用。所以,這時的培養重點在于使學生了解動作本身,利用言語來標志動作,并鞏固對動作的認知,切不可忽視對動作的認識而片面強調言語標志練習。
言語在原型內化階段,其作用在于鞏固形成中的動作表象,并使動作表象得以進一步概括,從而向概念性動作映象轉化。這時言語已轉變成為動作的體現者,成為加工動作對象的工具。所以,這時培養的重點應放在考查言語的動作效應上。
除上述三點基本要求外,教師在集體教學中還應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充分考慮學生所面臨的主客觀條件,并針對學生存在的具體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輔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心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