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學基礎講義5-7章
來源:發布時間:2009-02-07
第五章幼兒園環境
[概念]幼兒園環境定義:廣義的幼兒園環境是指幼兒園教育賴以進行的一切條件的總和。包括幼兒園內部環境,又包括園外的家庭、社會、自然、文化等大環境。狹義的幼兒園環境是指在幼兒園中,對幼兒身心發展產生影響的物質與精神的要素的總和。
幼兒園環境的分類:按其性質可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好的材料、玩具除了安全、衛生、美觀、耐用之外,應有變換性、多功能性,即一種材料或玩具可以用多種方式去擺弄它,去玩它,這對于保持材料、玩具的新鮮性,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是很有意義的。另外,材料、玩具應當是經濟的,有的昂貴的玩具玩法固定,有容易損壞,其實并沒有太大的發展價值。而水、沙、粘土等自然材料以及各種廢舊物資如果加以有效利用,是非常符合幼兒特點及活動需要的。
幼兒園環境的特點:環境的教育性、環境的可控性: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社會上的精神、文化產品,精心地篩選甄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有利于幼兒發展為選擇標準。另一方面,根據幼兒需求,有效調控環境中的各種要素,維護環境的動態平衡,使之始終保持在最適合幼兒發展的狀態。
第二節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原則[重點簡答]
5點:環境與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原則(體現教育性,符合幼兒全面發展的需要)、發展適宜性原則(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及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促進每個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幼兒參與性原則(幼兒與教師共同合作,共同參與的過程,培養幼兒主體精神,發展幼兒主體意識,培養幼兒的責任感、合作精神,要注意幼兒的參與是權利,不是“幫忙”,幼兒在參與中發展,克服“幼兒無能的思想”開發性原則:創設幼兒園環境時應把大、小環境有機結合,形成開放的幼兒教育系統。經濟性原則:應考慮不同地區、不同條件園所的實際情況,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簡。
第六章幼兒園與家庭、社區的合作
幼兒的教育離不開家庭:家庭是幼兒成長最自然的生態環境、是人的第一個學校、家長是幼兒園重要的教育力量(家長的參與有利于幼兒的發展;長是教師最好的合作者和信息源;長與教師的配合使教育計劃的可行性、幼兒園課程的適宜性、教育的連續性和有效性等等都能更好地得到保證;家長本身是幼兒園寶貴的教育資源。
幼兒園教育需要社區的配合:[概念]社區:由居住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結成的文化生活共同體,在城市以街道或委員會為基礎,在農村,以鄉、或村為依托。幼兒園與其所處的社區、與幼兒家庭所處的社區密切結合,共同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服務。社區環境具有教育性,充分利用社會環境中富有教育意義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革命歷史文物、遺跡等,不僅是擴大教育的空間,更是其教育內容的豐富和深化。社區作為一個生產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備的社會小區,能為幼兒園提供教育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教育場所等等多方面的支持。一般來說,文化和文明程度高的社區,幼兒園的園風、教育質量也都不錯。
第二節幼兒園怎樣與家庭、社區合作[重點簡答]
家園形成教育合力,合力大小取決于二者之間的關系。避免以“幼兒園中心”的態度對待家長;教師要轉變觀念,牢固樹立家園合作的思想。
家園合作的主要內容:1鼓勵和引導家長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幼兒園教育,同心協力培養幼兒。2幼兒園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
家園合作的方法1家長直接參與方面(家長開放日、爸爸媽媽老師制度、親子游戲、夏令營活動)2家長間接參與方面(個別方式的家園聯系——家訪、家園聯系簿、個別談話;集體方式的家園聯系——家長專欄、家長委員會、家長座談會、家長學校)
家園合作的問題:尚不夠深入,較多停留表面,“三多三少”;家庭和幼兒園的教育內容脫節,家長來園常常不過是和幼兒一起玩玩,很難有針對性。
幼兒園怎樣與社區合作:1與社區資源共享,發展以幼兒園為核心的社區幼兒教育2為社區精神文明的發展服務,共創幼兒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3幼兒園與社區結合的問題:是新課題,缺乏經驗。4幼兒園與社區合作的實例:日本幼兒園環保活動P165——P167
第三部分幼兒園教育的實施
第七章幼兒園課程
[概念]課程定義:系指在學校的教師指導下出現的學習者學習活動的總體。從這一課程意義上來說,課程不僅包括課表上所指定的教師有計劃組織的各學科的教學活動,還包括學生自動自發的和有計劃組織的所有課外活動,甚至包括課間10分鐘活動。在幼兒園,課程就不再是傳統的“六科”學習活動,而包括各類游戲活動和日常生活活動。
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以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
課程的要素:目標、內容、組織與評價。
幼兒園課程的特點:1幼兒園課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包括集體活動、小組活動、自選活動、轉換過渡與收拾整理、進餐、盥洗、午睡以及入(離)園等;2游戲是幼兒園課程的基本組織形式;3以幼兒的直接經驗為基礎。
[簡答]幼兒園課程目標的作用:1制定教育教學計劃的依據;2引導教育教學過程的方向3評價教育教學效果的標準。
選擇與確定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原則:1滿足幼兒全面發展的整體需要,有效地發揮各領域的教育作用。2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幼兒必要的和有效的學習內容。3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與興趣,內容具有時代性、豐富性。4適合幼兒的能力與發展需要,對幼兒的進一步學習具有挑戰性。
幼兒園的教育教學計劃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教師按課程要求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和組織的教育活動2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安排與組織3幼兒自選活動的提供與指導4幼兒園教育環境的創設與利用5家長工作和與社區的聯系等。
一日活動的安排可參照以下建議:一日生活安排盡可能減少環節的轉換;根據動靜交替的原則來安排一日生活;使用相對穩定的一日生活日程表,幫助幼兒掌握每一環節的名稱,使他們知道下一環節干什么;每一環節結束時有明確的信號,讓每個幼兒意識到要轉換活動了;確定轉換時幼兒集合的地點;一旦幼兒集中后馬上轉入下一活動,即使還有部分幼兒未到場。
幼兒園的教育教學組織形式有三種: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個別活動。在幼兒園過多使用集體活動是不合適的。
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方法:1觀察,重點是教幼兒學會運用自己的感官去觀察事物的方法。2實驗,幼兒園的科學實驗主要是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或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進行嘗試和探索。在使用實驗方法時,應重視實驗的過程,而不在乎是否得出一個什么結論或有個什么了不起的發現,要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認真、專注等科學態度3游戲操作4參觀:組織參觀要注意幾個要點(6個):參觀要有明確的目標,根據教育教學的要求進行;參觀前要做好準備,要取得對方發合作與配合,也需要得到家長們的支持;參觀時,要特別注意幼兒的安全,同時注意指導幼兒圍繞參觀的主要內容收集信息;參觀后,要組織幼兒談話和討論,并提供機會和條件讓幼兒用各種方式表現自己的所見所聞,如繪畫、手工制作;5談話、討論:教師和幼兒圍繞一個主題或問題,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思想、意見、感受、體驗;6講解、講述,在教學中,很少單獨使用講解的方法,因為幼兒注意力難于持久,如果講解和其他方法結合起來運用,可以得到較好的效果。
[簡答]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手段:1實物;2圖書;3掛圖、圖片、照片;4幻燈片、錄象帶;5自制教具;6多媒體。
幼兒園教育教學的途徑:專門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日常活動與生活;學習環境;家園合作;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目的:第一,了解幼兒的實際發展狀況,使教師能夠針對幼兒的需要、特點及個體差異,決定教育活動的目標、內容及活動方式、指導方式等;第二,了解程的目標、內容、實施,以及幼兒整體的發展狀況,從而評價課程是否符合教育目的和適合幼兒。
評價的作用:鑒定、診斷、改進、導向等。
教育活動的評價:主要包括對幼兒、教育活動、教師這三個方面作出評價。對幼兒的評價,不只是評價他們掌握與課程有關具體知識的情況,更重要的是評價他們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態度、方法、行為方式等。對教育活動的評價重點是:是否為幼兒提供了與目標一致的學習經驗,所提供的經驗是否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及已有的經驗相聯系,使幼兒可有效地進行學習。對教師的評價,主要著眼于評價教師從設計、準備直到實施每一個階段所進行的各項教育教學工作,包括工作的技巧和態度。
[簡答]課程評價的原則:評價應有利于改進與發展課程;評價中發揮教師的主體性;評價要有利于幼兒的發展;評價應客觀與真實。
[概念]幼兒園環境定義:廣義的幼兒園環境是指幼兒園教育賴以進行的一切條件的總和。包括幼兒園內部環境,又包括園外的家庭、社會、自然、文化等大環境。狹義的幼兒園環境是指在幼兒園中,對幼兒身心發展產生影響的物質與精神的要素的總和。
幼兒園環境的分類:按其性質可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好的材料、玩具除了安全、衛生、美觀、耐用之外,應有變換性、多功能性,即一種材料或玩具可以用多種方式去擺弄它,去玩它,這對于保持材料、玩具的新鮮性,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是很有意義的。另外,材料、玩具應當是經濟的,有的昂貴的玩具玩法固定,有容易損壞,其實并沒有太大的發展價值。而水、沙、粘土等自然材料以及各種廢舊物資如果加以有效利用,是非常符合幼兒特點及活動需要的。
幼兒園環境的特點:環境的教育性、環境的可控性: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社會上的精神、文化產品,精心地篩選甄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有利于幼兒發展為選擇標準。另一方面,根據幼兒需求,有效調控環境中的各種要素,維護環境的動態平衡,使之始終保持在最適合幼兒發展的狀態。
第二節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原則[重點簡答]
5點:環境與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原則(體現教育性,符合幼兒全面發展的需要)、發展適宜性原則(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及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促進每個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幼兒參與性原則(幼兒與教師共同合作,共同參與的過程,培養幼兒主體精神,發展幼兒主體意識,培養幼兒的責任感、合作精神,要注意幼兒的參與是權利,不是“幫忙”,幼兒在參與中發展,克服“幼兒無能的思想”開發性原則:創設幼兒園環境時應把大、小環境有機結合,形成開放的幼兒教育系統。經濟性原則:應考慮不同地區、不同條件園所的實際情況,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簡。
第六章幼兒園與家庭、社區的合作
幼兒的教育離不開家庭:家庭是幼兒成長最自然的生態環境、是人的第一個學校、家長是幼兒園重要的教育力量(家長的參與有利于幼兒的發展;長是教師最好的合作者和信息源;長與教師的配合使教育計劃的可行性、幼兒園課程的適宜性、教育的連續性和有效性等等都能更好地得到保證;家長本身是幼兒園寶貴的教育資源。
幼兒園教育需要社區的配合:[概念]社區:由居住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結成的文化生活共同體,在城市以街道或委員會為基礎,在農村,以鄉、或村為依托。幼兒園與其所處的社區、與幼兒家庭所處的社區密切結合,共同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服務。社區環境具有教育性,充分利用社會環境中富有教育意義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革命歷史文物、遺跡等,不僅是擴大教育的空間,更是其教育內容的豐富和深化。社區作為一個生產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備的社會小區,能為幼兒園提供教育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教育場所等等多方面的支持。一般來說,文化和文明程度高的社區,幼兒園的園風、教育質量也都不錯。
第二節幼兒園怎樣與家庭、社區合作[重點簡答]
家園形成教育合力,合力大小取決于二者之間的關系。避免以“幼兒園中心”的態度對待家長;教師要轉變觀念,牢固樹立家園合作的思想。
家園合作的主要內容:1鼓勵和引導家長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幼兒園教育,同心協力培養幼兒。2幼兒園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
家園合作的方法1家長直接參與方面(家長開放日、爸爸媽媽老師制度、親子游戲、夏令營活動)2家長間接參與方面(個別方式的家園聯系——家訪、家園聯系簿、個別談話;集體方式的家園聯系——家長專欄、家長委員會、家長座談會、家長學校)
家園合作的問題:尚不夠深入,較多停留表面,“三多三少”;家庭和幼兒園的教育內容脫節,家長來園常常不過是和幼兒一起玩玩,很難有針對性。
幼兒園怎樣與社區合作:1與社區資源共享,發展以幼兒園為核心的社區幼兒教育2為社區精神文明的發展服務,共創幼兒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3幼兒園與社區結合的問題:是新課題,缺乏經驗。4幼兒園與社區合作的實例:日本幼兒園環保活動P165——P167
第三部分幼兒園教育的實施
第七章幼兒園課程
[概念]課程定義:系指在學校的教師指導下出現的學習者學習活動的總體。從這一課程意義上來說,課程不僅包括課表上所指定的教師有計劃組織的各學科的教學活動,還包括學生自動自發的和有計劃組織的所有課外活動,甚至包括課間10分鐘活動。在幼兒園,課程就不再是傳統的“六科”學習活動,而包括各類游戲活動和日常生活活動。
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以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
課程的要素:目標、內容、組織與評價。
幼兒園課程的特點:1幼兒園課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包括集體活動、小組活動、自選活動、轉換過渡與收拾整理、進餐、盥洗、午睡以及入(離)園等;2游戲是幼兒園課程的基本組織形式;3以幼兒的直接經驗為基礎。
[簡答]幼兒園課程目標的作用:1制定教育教學計劃的依據;2引導教育教學過程的方向3評價教育教學效果的標準。
選擇與確定幼兒園課程內容的原則:1滿足幼兒全面發展的整體需要,有效地發揮各領域的教育作用。2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幼兒必要的和有效的學習內容。3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與興趣,內容具有時代性、豐富性。4適合幼兒的能力與發展需要,對幼兒的進一步學習具有挑戰性。
幼兒園的教育教學計劃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教師按課程要求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和組織的教育活動2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安排與組織3幼兒自選活動的提供與指導4幼兒園教育環境的創設與利用5家長工作和與社區的聯系等。
一日活動的安排可參照以下建議:一日生活安排盡可能減少環節的轉換;根據動靜交替的原則來安排一日生活;使用相對穩定的一日生活日程表,幫助幼兒掌握每一環節的名稱,使他們知道下一環節干什么;每一環節結束時有明確的信號,讓每個幼兒意識到要轉換活動了;確定轉換時幼兒集合的地點;一旦幼兒集中后馬上轉入下一活動,即使還有部分幼兒未到場。
幼兒園的教育教學組織形式有三種: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個別活動。在幼兒園過多使用集體活動是不合適的。
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方法:1觀察,重點是教幼兒學會運用自己的感官去觀察事物的方法。2實驗,幼兒園的科學實驗主要是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或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進行嘗試和探索。在使用實驗方法時,應重視實驗的過程,而不在乎是否得出一個什么結論或有個什么了不起的發現,要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認真、專注等科學態度3游戲操作4參觀:組織參觀要注意幾個要點(6個):參觀要有明確的目標,根據教育教學的要求進行;參觀前要做好準備,要取得對方發合作與配合,也需要得到家長們的支持;參觀時,要特別注意幼兒的安全,同時注意指導幼兒圍繞參觀的主要內容收集信息;參觀后,要組織幼兒談話和討論,并提供機會和條件讓幼兒用各種方式表現自己的所見所聞,如繪畫、手工制作;5談話、討論:教師和幼兒圍繞一個主題或問題,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思想、意見、感受、體驗;6講解、講述,在教學中,很少單獨使用講解的方法,因為幼兒注意力難于持久,如果講解和其他方法結合起來運用,可以得到較好的效果。
[簡答]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手段:1實物;2圖書;3掛圖、圖片、照片;4幻燈片、錄象帶;5自制教具;6多媒體。
幼兒園教育教學的途徑:專門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日常活動與生活;學習環境;家園合作;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目的:第一,了解幼兒的實際發展狀況,使教師能夠針對幼兒的需要、特點及個體差異,決定教育活動的目標、內容及活動方式、指導方式等;第二,了解程的目標、內容、實施,以及幼兒整體的發展狀況,從而評價課程是否符合教育目的和適合幼兒。
評價的作用:鑒定、診斷、改進、導向等。
教育活動的評價:主要包括對幼兒、教育活動、教師這三個方面作出評價。對幼兒的評價,不只是評價他們掌握與課程有關具體知識的情況,更重要的是評價他們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態度、方法、行為方式等。對教育活動的評價重點是:是否為幼兒提供了與目標一致的學習經驗,所提供的經驗是否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及已有的經驗相聯系,使幼兒可有效地進行學習。對教師的評價,主要著眼于評價教師從設計、準備直到實施每一個階段所進行的各項教育教學工作,包括工作的技巧和態度。
[簡答]課程評價的原則:評價應有利于改進與發展課程;評價中發揮教師的主體性;評價要有利于幼兒的發展;評價應客觀與真實。
【糾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