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高質量的教育教學
來源:發布時間:2008-10-08
高質量的教學活動的重要標準就是:能夠促進幼兒積極主動而有效地學習。
首先,教師要運用自己的教育策略與技巧,通過順應——生成(順應幼兒的興趣與需求,生成教育活動)或預設——轉化(通過創設有趣的情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兩種途徑,使幼兒處于積極良好的情緒狀態之中。要特別注意過度的興奮和較低落的情緒狀態都不利于有效的學習。因此,幼兒為活動內容所吸引,專注而投入,圍繞著任務積極尋找各種有效的辦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是從幼兒外顯行為判斷幼兒積極主動的情緒狀態的重要指標。
其次,幼兒要能夠按照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速度進程進行學習,或者說按照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速度進程進行學習;并用相互作用的方式進行學習,這種相互作用往往發生在幼兒與材料之間、幼兒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強化、豐富與修正著幼兒的原有認識,重建新經驗。幼兒經過發生在內部的建構過程,從而獲得真正理解和內化的知識經驗。
關于研討型教學活動
開展研討型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經歷研究兒童的學習特點與進程、研究學科領域的特點與關鍵經驗、研究教育教學策略的基本過程,能全面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能力。在開展研討型的教學活動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最好以一個教師為主,但以小組的形式進行集體合作研究比較好,這樣可以使更多的教師參與和經歷研究的全過程。
2、 研討型的教學活動不應是一次性的展示研討活動,而應是一個科學研究的過程,一個不斷調整、改進、逐漸趨于完善的過程。
3、在同伴研討時,要創設寬松的、能夠真誠對話和觀點交鋒的氛圍,同伴們能夠在分享和相互質疑中產生新認識、新策略。表面的評論不具有建設性的意義。
此外,還要關注幼兒的一日生活,研究幼兒一日生活的各種活動,而不僅僅是教學活動。
預設與生成是什么關系?作好“預設”要從哪些方面入手?而生成活動時,又要遵循哪些原則?
預設活動一般是指教師預先設計好的課程。生成活動一般是指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通過教育者對幼兒的需求和興趣的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活動,以促進幼兒更加有效學習的活動發展過程。
預設活動與生成活動有各自的優缺點。預成活動目的性強,易把握;如設計得好,教育目標容易落實,能保證幼兒的基本發展。但與幼兒的興趣需要可能不吻合,由于過于強調其確定性,準確性,可能不利于幼兒主體性的發揮與發展。生成活動與幼兒的興趣需要吻合,幼兒學習積極主動,也能激發教師的創造熱情,但對教師要求高,把握不好,易流于形式。
作好“生成”的關鍵是:(1)教師要能夠敏感地覺察幼兒的興趣點、關注點與需求,并對幼兒的這些興趣點、關注點與需求進行教育價值的判斷,確定這些興趣點、關注點及需求與教育目標與要求的契合點,作為活動的目標。(2)教師要作好應對和材料上的準備,要做更多的假設,預計更多的可能性;要吸納和鼓勵兒童參與方案設計與實施。(3)將評價作為生成活動的重要環節,在評價中發現新的生長點,評價的結果是活動下一步發展的起點。
預設活動比較強調活動實際進行前有預先設計好的周密而詳細的方案和計劃,對教學過程的步驟或環節都有較詳細的描述,設計與實施分離,一前一后,更關注目標的實現,關注教學大綱,活動內容相對固定,兒童一般不參與活動設計,只參與實施,評價往往是終結性的,是對學習效果的一個判斷。因此,在預設活動時要特別注意:(1)在活動開始時,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充分調動幼兒的興趣與動機,使預設的活動符合幼兒的興趣與需求。(2)賦予預設的方案以一定的靈活性和可調整性。在活動進行中也要關注幼兒的興趣,并在需要時對活動方案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幼兒始終保持活動的積極性。(3)將一次活動的評價作為下一次活動起點。
實際上“生成活動”和“預設活動”之間也是可以相互轉換、互相包含的。“生成活動”同樣需要教師的設計和較好的準備;而“預設活動”在其實施的過程中,也需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水平不斷調整和再設計,這也是一個不斷變化與生成的過程。
在教學活動中如何正確把握主導和引導的分寸?
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應該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根據教師設計和參與指導的程度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1)幼兒完全自主的探索、表達和發現活動;(2)半結構化的活動;(3)高結構化的活動。活動的結構化程度越高,教師的主導性越強,引導就越多。
一般來說,幼兒完全自主的探索、表達和發現活動是不需要教師太多引導的,從活動的主題與內容、材料的選擇與使用,到活動的方式與過程,完全由幼兒自己決定。教師的引導體現在為幼兒提供可選擇的、豐富的材料,給幼兒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在幼兒要求幫助時給予適宜的應答。也可以說教師在這類活動中不起主導作用。
半結構化的活動往往是教師的主導和幼兒的自主比較均衡的活動,也許有時教師的主導多些,而有時幼兒的自主多些,但大體上是均衡的。活動的主題可以是教師提出的,也可以是幼兒提出的。幼兒在活動中的興趣和意愿得到高度的尊重,教師順應幼兒的興趣與需要,滲透一些適宜的教育目標與要求,但不應改變幼兒自主活動的基調。例如,在活動區的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提供暗含著教育目標與要求的材料和環境使幼兒在一定的結構化的環境中自由選擇、自主活動;教師有時會以同伴的身份介入,提出一些問題引發幼兒的深入思考,提出一些建議供幼兒選擇,但幼兒可以不采納。 高結構化的活動是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從主題的確定和內容的選擇、材料的提供與環境的創設、到活動的方式與結果的預期,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甚至要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經過了精心的編制。
我個人認為,主導和引導的分寸主要根據幼兒學習的興趣和積極主動性來把握。只要幼兒的學習積極主動性高、專心而投入、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活動中快樂而有收獲,教師主導和引導的多少關系不大。但要特別注意不要為了完成某種目標而強迫幼兒做他們不感興趣的、或不符合年齡特點的事情。
首先,教師要運用自己的教育策略與技巧,通過順應——生成(順應幼兒的興趣與需求,生成教育活動)或預設——轉化(通過創設有趣的情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兩種途徑,使幼兒處于積極良好的情緒狀態之中。要特別注意過度的興奮和較低落的情緒狀態都不利于有效的學習。因此,幼兒為活動內容所吸引,專注而投入,圍繞著任務積極尋找各種有效的辦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是從幼兒外顯行為判斷幼兒積極主動的情緒狀態的重要指標。
其次,幼兒要能夠按照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速度進程進行學習,或者說按照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速度進程進行學習;并用相互作用的方式進行學習,這種相互作用往往發生在幼兒與材料之間、幼兒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強化、豐富與修正著幼兒的原有認識,重建新經驗。幼兒經過發生在內部的建構過程,從而獲得真正理解和內化的知識經驗。
關于研討型教學活動
開展研討型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經歷研究兒童的學習特點與進程、研究學科領域的特點與關鍵經驗、研究教育教學策略的基本過程,能全面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能力。在開展研討型的教學活動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最好以一個教師為主,但以小組的形式進行集體合作研究比較好,這樣可以使更多的教師參與和經歷研究的全過程。
2、 研討型的教學活動不應是一次性的展示研討活動,而應是一個科學研究的過程,一個不斷調整、改進、逐漸趨于完善的過程。
3、在同伴研討時,要創設寬松的、能夠真誠對話和觀點交鋒的氛圍,同伴們能夠在分享和相互質疑中產生新認識、新策略。表面的評論不具有建設性的意義。
此外,還要關注幼兒的一日生活,研究幼兒一日生活的各種活動,而不僅僅是教學活動。
預設與生成是什么關系?作好“預設”要從哪些方面入手?而生成活動時,又要遵循哪些原則?
預設活動一般是指教師預先設計好的課程。生成活動一般是指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通過教育者對幼兒的需求和興趣的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活動,以促進幼兒更加有效學習的活動發展過程。
預設活動與生成活動有各自的優缺點。預成活動目的性強,易把握;如設計得好,教育目標容易落實,能保證幼兒的基本發展。但與幼兒的興趣需要可能不吻合,由于過于強調其確定性,準確性,可能不利于幼兒主體性的發揮與發展。生成活動與幼兒的興趣需要吻合,幼兒學習積極主動,也能激發教師的創造熱情,但對教師要求高,把握不好,易流于形式。
作好“生成”的關鍵是:(1)教師要能夠敏感地覺察幼兒的興趣點、關注點與需求,并對幼兒的這些興趣點、關注點與需求進行教育價值的判斷,確定這些興趣點、關注點及需求與教育目標與要求的契合點,作為活動的目標。(2)教師要作好應對和材料上的準備,要做更多的假設,預計更多的可能性;要吸納和鼓勵兒童參與方案設計與實施。(3)將評價作為生成活動的重要環節,在評價中發現新的生長點,評價的結果是活動下一步發展的起點。
預設活動比較強調活動實際進行前有預先設計好的周密而詳細的方案和計劃,對教學過程的步驟或環節都有較詳細的描述,設計與實施分離,一前一后,更關注目標的實現,關注教學大綱,活動內容相對固定,兒童一般不參與活動設計,只參與實施,評價往往是終結性的,是對學習效果的一個判斷。因此,在預設活動時要特別注意:(1)在活動開始時,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充分調動幼兒的興趣與動機,使預設的活動符合幼兒的興趣與需求。(2)賦予預設的方案以一定的靈活性和可調整性。在活動進行中也要關注幼兒的興趣,并在需要時對活動方案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幼兒始終保持活動的積極性。(3)將一次活動的評價作為下一次活動起點。
實際上“生成活動”和“預設活動”之間也是可以相互轉換、互相包含的。“生成活動”同樣需要教師的設計和較好的準備;而“預設活動”在其實施的過程中,也需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水平不斷調整和再設計,這也是一個不斷變化與生成的過程。
在教學活動中如何正確把握主導和引導的分寸?
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應該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根據教師設計和參與指導的程度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1)幼兒完全自主的探索、表達和發現活動;(2)半結構化的活動;(3)高結構化的活動。活動的結構化程度越高,教師的主導性越強,引導就越多。
一般來說,幼兒完全自主的探索、表達和發現活動是不需要教師太多引導的,從活動的主題與內容、材料的選擇與使用,到活動的方式與過程,完全由幼兒自己決定。教師的引導體現在為幼兒提供可選擇的、豐富的材料,給幼兒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在幼兒要求幫助時給予適宜的應答。也可以說教師在這類活動中不起主導作用。
半結構化的活動往往是教師的主導和幼兒的自主比較均衡的活動,也許有時教師的主導多些,而有時幼兒的自主多些,但大體上是均衡的。活動的主題可以是教師提出的,也可以是幼兒提出的。幼兒在活動中的興趣和意愿得到高度的尊重,教師順應幼兒的興趣與需要,滲透一些適宜的教育目標與要求,但不應改變幼兒自主活動的基調。例如,在活動區的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提供暗含著教育目標與要求的材料和環境使幼兒在一定的結構化的環境中自由選擇、自主活動;教師有時會以同伴的身份介入,提出一些問題引發幼兒的深入思考,提出一些建議供幼兒選擇,但幼兒可以不采納。 高結構化的活動是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從主題的確定和內容的選擇、材料的提供與環境的創設、到活動的方式與結果的預期,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甚至要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經過了精心的編制。
我個人認為,主導和引導的分寸主要根據幼兒學習的興趣和積極主動性來把握。只要幼兒的學習積極主動性高、專心而投入、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活動中快樂而有收獲,教師主導和引導的多少關系不大。但要特別注意不要為了完成某種目標而強迫幼兒做他們不感興趣的、或不符合年齡特點的事情。
【糾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