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業亟待生豬期貨破困境
來源:發布時間:2009-02-06
“蛛網現象”:困擾生豬養殖業
目前生豬養殖市場尚未出現養殖戶大量虧損的狀況,但自從2007年以來生豬價格暴漲暴跌的“過山車”行情已令不少養殖戶“吃不消”。目前我國養殖業存在著“蛛網現象”:生豬賣難—價格下跌—宰殺母豬—生豬減少—供應短缺—價格上漲—養殖增加—生豬賣難。據記者了解,由于養殖戶把不準價格,生豬企業也普遍陷入了“一年賺、二年平、三年虧”的怪圈,生豬市場價格的頻繁波動給生豬生產者、豬肉加工商、生豬貿易商都帶來了沉重的損失。
針對目前生豬行業面臨的風險,中國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副秘書長荊繼忠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的風險:第一,疫情風險。前些年發生的藍耳病令許多農戶及養殖廠家防不勝防,導致供求失衡。可以說,疫情導致市場供不應求是2007年底豬肉價格上漲的最主要原因。當然,隨著科學水平的不斷提高,疫情風險已在慢慢減少。第二,市場風險。市場風險是由原材料價格上漲和供求關系變化引起的銷售價格變化所引發的風險。目前,不少養殖企業已經參與到期貨市場中來,通過玉米、豆粕等期貨品種交易進行原料采購,鎖定成本,并已嘗到“甜頭”。而銷售價格波動風險是整個養豬行業最大的風險,由于目前依舊沒有任何市場化的工具可以規避價格波動風險,養殖企業、養殖戶對于市場價格只能聽之任之,“豬貴傷民”、“豬賤傷農”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政府管理層。
期貨機制:破解生豬養殖業困境的有效突破口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采取市場預警、儲備調節、增加險種、期貨交易等措施,穩定發展生豬產業”,這引發了市場各方對于“生豬期貨”的熱切關注和討論。“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利用期貨交易等手段穩定生豬價格,表明了政府利用市場化手段化解生豬市場困境的決心。”荊繼忠表示,由于我國生豬市場沒有市場化的工具規避風險,嚴重制約了我國生豬的品種改良、規模標準化養殖和大市場流通以及豬肉深加工的增值產業化進程。
另外,某大型養殖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在當前形勢下,如果能盡快開展生豬期貨交易,給市場提供具有指導作用的預期性價格,提供“先賣后養”機制,讓農戶和企業能提前鎖定利潤、規避價格風險,就能從市場機制層面解決“豬貴傷民”、“豬賤傷農”的問題。能提供未來預期價格的只有期貨市場,同時期貨市場還能讓企業和農戶通過與現貨交易相反的對沖交易回避價格風險,有計劃地實現“先賣后養”。像大型的“公司+農戶”產業化生豬經營企業,有了期貨市場后就可以放心大膽地擴大與農戶的簽約規模,然后將簽約生豬通過期貨市場提前賣出,保障公司履約能力和可持續經營,進一步密切與農戶的合作關系。
同時他表示,“推出生豬期貨還能夠引導生豬標準化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平衡養殖、購銷、屠宰和零售環節的利益,解決長期以來養殖環節在產業鏈中風險最大、利潤最低的問題。在國家財政補貼、儲備、信貸、保險、企業上市融資等各項支持政策基本上都已嘗試的情況下,期貨機制是我們迄今還沒有用過的最后一個經濟手段了,也極有可能成為破解生豬養殖困境的一個有效突破口。”
面對生豬價格頻繁、劇烈的波動,被賦予更多使命的生豬期貨卻遲遲未“露面”。荊繼忠對記者表示,大商所在加強生豬期貨調研、走訪生豬主產區和主銷區、完善生豬期貨合約規則、積極推動生豬期貨上市方面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對協會、企業進行了廣泛宣傳,并獲得了廣泛的認可。中國畜牧業協會已經參與了大商所生豬期貨合約和規則的論證工作,生豬模擬交割,生豬期貨合約和規則設計科學合理、風險防范嚴格。另外,交割模式基本借用了國家供港澳活豬的模式,而且這一模式已經沿用幾十年,尚未出過問題。由于期貨市場本質作用是對沖風險,現實中期貨交割數量是很少的。因此,推出生豬期貨完全可行,從國計民生的角度出發,現在也確實到了需要期貨市場發揮作用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