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次貸危機中領悟期市監管理念
來源:發布時間:2008-12-31
次貨危機從一開始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隨著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布破產,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購,房地美與房利美兩大房貸機構被政府接管,雷曼兄弟宣布破產,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花旗集團、瑞銀集團等金融巨頭紛紛宣布巨額虧損,一場史無前例的金融風暴愈演愈烈,并逐漸向全球金融市場蔓延,至今尚看不到結束的跡象。對次貸危機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對我國下一步的金融產品創新和資本市場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次貸危機對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啟示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資本市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與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相比,仍存在金融體系運行效率較低、金融創新明顯不足、難以滿足國內投資者多層次的投資需求等一系列問題。面對危機的嚴峻形勢,我們應該認真分析,正確應對,但絕不能就此對過去的改革發展道路產生懷疑,更不能從此停滯不前。
第一,金融創新本身沒有錯。金融創新是一個社會金融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結果,它大大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并有效降低了投資成本,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實際上,次貸危機的根源并不在于資產證券化本身,而是在流動性過剩的背景下,市場自我約束力下降,相關市場主體違背了風險控制的原則。
第二,創新要與風險控制、監管水平同步。產品創新要與公司本身的風險控制能力,政府的監管能力相適應。產品創新會給機構帶來短期內的巨大收益,但同時可能掩蓋了風險,作為政府監管部門,應當對創新產品有更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有效的產品風險評估,尤其是對可能引起系統性風險的產品,應當將其相應的監管環節前移,深入分析和評估金融產品可能給監管體系帶來的隱患。
第三,機構審慎經營需要外部推力。作為設計金融產品的主體,金融機構處于風險控制的第一線,但由于企業追逐利益的天性,其自身的風險控制存在著先天缺陷。此時,發揮外部力量,比如監管機構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可以督促機構完善內部治理,審慎經營。
第四,監管理念應當轉變。我國傳統的金融監管理念強調的是,對金融機構進行從人員到業務的全方位管制,運用審批、核準等行政手段對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進行約束。這種監管方式的缺點是謹慎有余、開拓不足,某些時候甚至嚴重阻礙了市場的正常發展。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監管理念到了必須有所轉變的時候,從針對個別機構日常經營的過度干預,轉化為加強功能監管,提高監管效率,把監管力量和監管資源用到市場上各種創新業務的規范和管理上,同時完善信息披露,充分揭示不同金融產品和業務的風險,讓投資者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參與金融活動。
第五,監管資源要進行整合。金融業混業經營的趨勢不可避免,風險不會只局限在某個單獨的領域,從次貸危機爆發后的情況看,銀行、房地產、證券市場、期貨市場、外匯市場和實體經濟部門幾乎同一時間都受到了明顯沖擊。由于金融體系中風險相互傳導的原因,監管體系應加強跨部門的監管協調和監管合作,對各類金融機構的同類型業務進行統一監管和實行統一標準,以減少監管盲區,提高監管效率。
二、新形勢下如何做好期貨市場監管
期貨市場,或者說今后的金融衍生品市場,與其他市場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著特殊性,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風險放大和風險傳導效應。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經濟競爭中,誰占據了金融制高點,誰就能在全球要素爭奪和利益分配中占得先機,反之,則會處處受制于人。
當前,期貨市場監管部門一方面要嚴格執法,履行監管職能,另一方面也必須尊重市場發展規律,通過監管促進期貨行業健康發展,充分發揮期貨市場功能,為國民經濟又好又快運行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一,認清形勢,努力創新。推動包括金融衍生品在內的市場創新,是提高我國金融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必要條件。在繼續推行謹慎監管的原則之下,我們應充分對此次金融危機進行全方位的學習和了解,積極研究發展包括股指期貨、期權在內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完善金融市場結構。
第二,夯實基礎,穩步推進。在積極進行金融創新的同時,要重視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其中既包括金融機構自身的合規經營,也包括投資者素質的提高以及監管機構的自身建設。
(1)督促期貨機構合規經營,審慎經營。目前我國大部分期貨公司在治理結構、內部管理上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完全依賴機構自我約束和風險防范明顯不符合我國期貨市場當前的實際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監管部門從外部對機構施加壓力,督促其改善公司治理、加強規范運作、強化風險防范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基礎上,逐步實行分類監管,支持經營規范的公司退出創新產品,開展創新業務,不斷做優做強。
(2)重視投資者教育,提高投資者素質。監管部門一直以來都把投資者教育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來抓,提高投資者素質不僅需要監管部門的推動,也需要機構自身、行業自律組織共同努力,構建多層次的投資者教育體系,逐步提高我國期貨投資者素質,適應快速發展的期貨市場。
(3)提高監管水平,適應市場發展。隨著我國金融業和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市場規模、市場層次、產品結構、風險概率都會大幅提高。針對這些新情況,監管人員必須努力提高監管水平,主動貼近市場,了解市場創新,緊跟市場變化,提高監管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4)加強期貨市場信用體系建設,開展投資者信用管理。期貨市場作為典型的風險市場,信用的基礎作用更重要。因此,建設適合我國期貨市場實際和國際標準的信用體系,加強市場信用管理,對于正處于變革和發展中的我國期貨市場尤為重要。
一是應提高投資者的信用意識和水平。期貨投資者是最直接面對期貨市場風險并且是風險的直接作用對象,不論是投機者還是套保者,在面對市場不利的風險影響時,其信用水平直接關系著期貨公司和期貨市場的風險控制和化解效果。
二是加強基礎性信用體系建設。雖然近年來監管部門在信用建設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期貨市場的信用體系建設還要進一步增強系統性和社會性,還要在完善體系的同時注意抓落實。
三是期貨公司自身也要不斷提升信用水平。期貨公司的信用水平不但與其資本、資產實力密切相關,而且和公司的從業記錄、管理團隊能力、合規文化和水平、風險控制經驗和能力等內部管理能力和水平直接相關。期貨公司自身的信用水平高低決定著市場的穩定運行和風險積累情況。
第三,更新理念,科學監管。隨著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決策層越來越認識到監管理念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是轉變監管理念,突出監管重點。隨著期貨市場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未來業務將會不斷創新,原有的監管模式已不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主動把期貨監管的理念轉化為加強功能監管,提高監管效能,把期貨監管力量和監管資源轉移到促進機構規范經營上,用到緊跟市場防范風險上,用到各種創新業務的規范和管理上。
二是整合監管資源,充分發揮合力。首先,期貨監管系統內部要加強協調,及時溝通。發揮交易所、派出機構、協會、監控中心等多方優勢,加強工作協同性。其次,不同監管部門之間要統一協調。未來期貨市場上的衍生品將超出商品期貨范疇,涉及銀行、證券、保險等多個市場,必然需要多領域的合作與及時溝通,建立起符合現代金融運營的風險監管體系。
一、次貸危機對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啟示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資本市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與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相比,仍存在金融體系運行效率較低、金融創新明顯不足、難以滿足國內投資者多層次的投資需求等一系列問題。面對危機的嚴峻形勢,我們應該認真分析,正確應對,但絕不能就此對過去的改革發展道路產生懷疑,更不能從此停滯不前。
第一,金融創新本身沒有錯。金融創新是一個社會金融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結果,它大大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并有效降低了投資成本,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實際上,次貸危機的根源并不在于資產證券化本身,而是在流動性過剩的背景下,市場自我約束力下降,相關市場主體違背了風險控制的原則。
第二,創新要與風險控制、監管水平同步。產品創新要與公司本身的風險控制能力,政府的監管能力相適應。產品創新會給機構帶來短期內的巨大收益,但同時可能掩蓋了風險,作為政府監管部門,應當對創新產品有更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有效的產品風險評估,尤其是對可能引起系統性風險的產品,應當將其相應的監管環節前移,深入分析和評估金融產品可能給監管體系帶來的隱患。
第三,機構審慎經營需要外部推力。作為設計金融產品的主體,金融機構處于風險控制的第一線,但由于企業追逐利益的天性,其自身的風險控制存在著先天缺陷。此時,發揮外部力量,比如監管機構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可以督促機構完善內部治理,審慎經營。
第四,監管理念應當轉變。我國傳統的金融監管理念強調的是,對金融機構進行從人員到業務的全方位管制,運用審批、核準等行政手段對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進行約束。這種監管方式的缺點是謹慎有余、開拓不足,某些時候甚至嚴重阻礙了市場的正常發展。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監管理念到了必須有所轉變的時候,從針對個別機構日常經營的過度干預,轉化為加強功能監管,提高監管效率,把監管力量和監管資源用到市場上各種創新業務的規范和管理上,同時完善信息披露,充分揭示不同金融產品和業務的風險,讓投資者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參與金融活動。
第五,監管資源要進行整合。金融業混業經營的趨勢不可避免,風險不會只局限在某個單獨的領域,從次貸危機爆發后的情況看,銀行、房地產、證券市場、期貨市場、外匯市場和實體經濟部門幾乎同一時間都受到了明顯沖擊。由于金融體系中風險相互傳導的原因,監管體系應加強跨部門的監管協調和監管合作,對各類金融機構的同類型業務進行統一監管和實行統一標準,以減少監管盲區,提高監管效率。
二、新形勢下如何做好期貨市場監管
期貨市場,或者說今后的金融衍生品市場,與其他市場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著特殊性,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風險放大和風險傳導效應。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經濟競爭中,誰占據了金融制高點,誰就能在全球要素爭奪和利益分配中占得先機,反之,則會處處受制于人。
當前,期貨市場監管部門一方面要嚴格執法,履行監管職能,另一方面也必須尊重市場發展規律,通過監管促進期貨行業健康發展,充分發揮期貨市場功能,為國民經濟又好又快運行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一,認清形勢,努力創新。推動包括金融衍生品在內的市場創新,是提高我國金融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必要條件。在繼續推行謹慎監管的原則之下,我們應充分對此次金融危機進行全方位的學習和了解,積極研究發展包括股指期貨、期權在內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完善金融市場結構。
第二,夯實基礎,穩步推進。在積極進行金融創新的同時,要重視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其中既包括金融機構自身的合規經營,也包括投資者素質的提高以及監管機構的自身建設。
(1)督促期貨機構合規經營,審慎經營。目前我國大部分期貨公司在治理結構、內部管理上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完全依賴機構自我約束和風險防范明顯不符合我國期貨市場當前的實際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監管部門從外部對機構施加壓力,督促其改善公司治理、加強規范運作、強化風險防范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基礎上,逐步實行分類監管,支持經營規范的公司退出創新產品,開展創新業務,不斷做優做強。
(2)重視投資者教育,提高投資者素質。監管部門一直以來都把投資者教育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來抓,提高投資者素質不僅需要監管部門的推動,也需要機構自身、行業自律組織共同努力,構建多層次的投資者教育體系,逐步提高我國期貨投資者素質,適應快速發展的期貨市場。
(3)提高監管水平,適應市場發展。隨著我國金融業和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市場規模、市場層次、產品結構、風險概率都會大幅提高。針對這些新情況,監管人員必須努力提高監管水平,主動貼近市場,了解市場創新,緊跟市場變化,提高監管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4)加強期貨市場信用體系建設,開展投資者信用管理。期貨市場作為典型的風險市場,信用的基礎作用更重要。因此,建設適合我國期貨市場實際和國際標準的信用體系,加強市場信用管理,對于正處于變革和發展中的我國期貨市場尤為重要。
一是應提高投資者的信用意識和水平。期貨投資者是最直接面對期貨市場風險并且是風險的直接作用對象,不論是投機者還是套保者,在面對市場不利的風險影響時,其信用水平直接關系著期貨公司和期貨市場的風險控制和化解效果。
二是加強基礎性信用體系建設。雖然近年來監管部門在信用建設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期貨市場的信用體系建設還要進一步增強系統性和社會性,還要在完善體系的同時注意抓落實。
三是期貨公司自身也要不斷提升信用水平。期貨公司的信用水平不但與其資本、資產實力密切相關,而且和公司的從業記錄、管理團隊能力、合規文化和水平、風險控制經驗和能力等內部管理能力和水平直接相關。期貨公司自身的信用水平高低決定著市場的穩定運行和風險積累情況。
第三,更新理念,科學監管。隨著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決策層越來越認識到監管理念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是轉變監管理念,突出監管重點。隨著期貨市場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未來業務將會不斷創新,原有的監管模式已不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主動把期貨監管的理念轉化為加強功能監管,提高監管效能,把期貨監管力量和監管資源轉移到促進機構規范經營上,用到緊跟市場防范風險上,用到各種創新業務的規范和管理上。
二是整合監管資源,充分發揮合力。首先,期貨監管系統內部要加強協調,及時溝通。發揮交易所、派出機構、協會、監控中心等多方優勢,加強工作協同性。其次,不同監管部門之間要統一協調。未來期貨市場上的衍生品將超出商品期貨范疇,涉及銀行、證券、保險等多個市場,必然需要多領域的合作與及時溝通,建立起符合現代金融運營的風險監管體系。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