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糧食安全的重要穩定因素
來源:發布時間:2008-12-30
由知名糧食經濟學者丁聲俊教授撰寫的《中國有能力養活自己》專著,已由中國農業出版社于2008年12月出版。全書10章,緊緊圍繞著一個明確的主題,從不同角度再次回答了曾經引起世界性大辯論的“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圍繞這一主題,書中對以下重要課題展開了探討和闡述:對不斷深化的糧食流通改革歷程的系統回顧和審視,及對中國糧食改革觀的評析;提出以糧食為重點的國家綜合化食物安全觀的依據、內涵和優越性;糧食流通現代化和糧食購銷市場化的關系,及其理論、實踐和標志;食物營養的基本概念和主食營養強化的技術途徑及益處;從樹立現代資源觀切入開辟糧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道路;建設現代糧食物流系統和生鮮品“冷鏈”物流的戰略意義和必要措施;以自主創新為動力持續提升糧食產業現代化水平;我國糧食產業化經營發展壯大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及糧食產業化經營內涵的深化和形式的創新;創新糧食專業合作制,開創做大做強小麥經濟的新路。全書可以用五句話概括:糧改突破的審視;沉睡資源的喚醒;發展方式的探新;糧食安全的保障;豪邁志氣的宣言。本專著的特點是具有理論的思辨性、思路的啟迪性、文風的嚴肅性和實踐的指導性。它的出版,是對國外極少數人制造的“中國糧食威脅論”的再一次令人信服的回答,也是對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的實際紀念。這是出版本書的現實意義。
14年前,一位美國人發表“誰來養活中國”的文章,渲染“中國糧食威脅論”。當時引起一場關于“中國糧食問題的大辯論”,丁聲俊教授也積極加入到辯論的行列,以客觀事實批駁不實之詞。盡管中國農業和糧食產業的巨大成就已有力擊破了這種悲觀論調,但是,在近年來全球市場糧價跌宕、持續飛漲的條件下,國外有少數人帶著有色眼鏡看中國,又散布“中國糧食威脅論”。說什么此波國際糧價上漲的一個主要因素是中國等大國糧食進口增加所致。丁教授認為,作為一個專業糧食經濟研究工作者,有責任對這種悲觀論調加以實事求是的澄清和評論,讓世界了解中國糧食的真相。當然,另一方面,由中國國情、糧情決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與養活民眾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使命,必須警鐘長鳴。這就是出版這本書的大背景。
這部專著共包括10章,各章之間并沒有嚴密的、有機的聯系,但都圍繞著一個明確的主題,就是從不同角度回答兩個問題:中國有能力養活自己;中國怎樣養活自己。對于這兩個重大而宏觀的課題,無疑需要下大工夫,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本書只是初步探討了其中的若干方面。就所研究的問題而言,作者力圖體現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力求弘揚理論結合實際的學風,力求思考探索新路徑。所謂“新”,是作者的愿望或追求,即力求有點兒新意,有點兒新語。例如,著力于思考新的糧食觀念和理念,總結新的糧改模式和經驗,闡述新型糧食資源觀、新型糧食安全觀,新型糧食經營機制和發展方式,以及探索糧食可持續發展新途徑等。
這部專著是在近年來開展的一些重要研究課題的基礎上,進一步精簡、深化、提高完成的。例如:承擔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關于制定《“十一五”國民經濟社會科技發展規劃》的招標課題,承擔國家科技部軟科學研究招標項目,以及一些地方委托的研究課題等。由于這些研究課題,既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又與民生息息相關,所以都具有較高的經濟社會意義。這些研究成果,曾得到相關部門的好評和鼓勵,為本書提供了翔實的內容。
這部專著也是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吸取各地糧食發展和改革的新探索、新創造而寫成的。像河南金粒麥業公司創造的“金粒模式”、山東濟南糧食系統探索的“濟南道路”,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的科學管理、宏觀調控、為農服務的經驗,以及許多地方開拓糧食產業化經營、普及現代營銷形式的創新等,都對本書提供了深刻啟發和豐富營養。
這部專著以新審視和新資料闡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糧改是始終沿著市場化取向堅韌攻關、開創糧食流通新局面的30年。中國糧食產業難中求進,堅韌攻關,突破高度壟斷、高度集中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初步實現了多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糧食購銷市場化的新局面。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堅持正確的戰略和政策措施,農業糧食鑄就輝煌,不僅使民眾豐衣足食,而且成為世界糧食安全的重要穩定因素,為人類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是本書對國外極少數人制造的“中國糧食威脅論”做出的令人信服的回答。就此而言,現在出版是有現實意義的。
目前中國的糧食儲備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數量,占當年全國糧食消費總量的比例超過30%,遠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提出的17%—18%的糧食安全線,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創造了雄厚的基礎。與此同時,中國的糧食自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06年以來,除大豆以外,中國的谷物進口量減少,出口量增加,成為谷物凈出口國。這些成就,令人信服,全球矚目。歷史事實雄辯地證明:中國不僅不是世界糧食價格暴漲的推動者,而且恰恰相反,是世界糧食安全的重要穩定因素。
然而,我國糧食安全還是“喜中有憂”,我們必須“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繼續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把農業和糧食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做到“五個必須”:必須從國民經濟發展全局出發,堅定立足國內確保糧食基本自給,任何時候都要做到“手中有糧”;必須從農業糧食產業的客觀規律和特點出發,堅持大力扶持農業和糧食產業,加強其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的長效機制;必須從建設全面小康社會與構建和諧社會、保障最大的民生出發,繼續健全完善糧食宏觀調控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必須從完成“兩防”的重大任務出發,建立“糧食和諧價格機制”,嚴格糧食價格監管,既防止“谷賤傷農”,又避免“米貴傷民”;必須從國際環境因素出發,避害興利,善于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在當前,應該加強應對全球糧價飆漲的根本對策的研究。
14年前,一位美國人發表“誰來養活中國”的文章,渲染“中國糧食威脅論”。當時引起一場關于“中國糧食問題的大辯論”,丁聲俊教授也積極加入到辯論的行列,以客觀事實批駁不實之詞。盡管中國農業和糧食產業的巨大成就已有力擊破了這種悲觀論調,但是,在近年來全球市場糧價跌宕、持續飛漲的條件下,國外有少數人帶著有色眼鏡看中國,又散布“中國糧食威脅論”。說什么此波國際糧價上漲的一個主要因素是中國等大國糧食進口增加所致。丁教授認為,作為一個專業糧食經濟研究工作者,有責任對這種悲觀論調加以實事求是的澄清和評論,讓世界了解中國糧食的真相。當然,另一方面,由中國國情、糧情決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與養活民眾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使命,必須警鐘長鳴。這就是出版這本書的大背景。
這部專著共包括10章,各章之間并沒有嚴密的、有機的聯系,但都圍繞著一個明確的主題,就是從不同角度回答兩個問題:中國有能力養活自己;中國怎樣養活自己。對于這兩個重大而宏觀的課題,無疑需要下大工夫,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本書只是初步探討了其中的若干方面。就所研究的問題而言,作者力圖體現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力求弘揚理論結合實際的學風,力求思考探索新路徑。所謂“新”,是作者的愿望或追求,即力求有點兒新意,有點兒新語。例如,著力于思考新的糧食觀念和理念,總結新的糧改模式和經驗,闡述新型糧食資源觀、新型糧食安全觀,新型糧食經營機制和發展方式,以及探索糧食可持續發展新途徑等。
這部專著是在近年來開展的一些重要研究課題的基礎上,進一步精簡、深化、提高完成的。例如:承擔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關于制定《“十一五”國民經濟社會科技發展規劃》的招標課題,承擔國家科技部軟科學研究招標項目,以及一些地方委托的研究課題等。由于這些研究課題,既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又與民生息息相關,所以都具有較高的經濟社會意義。這些研究成果,曾得到相關部門的好評和鼓勵,為本書提供了翔實的內容。
這部專著也是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吸取各地糧食發展和改革的新探索、新創造而寫成的。像河南金粒麥業公司創造的“金粒模式”、山東濟南糧食系統探索的“濟南道路”,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的科學管理、宏觀調控、為農服務的經驗,以及許多地方開拓糧食產業化經營、普及現代營銷形式的創新等,都對本書提供了深刻啟發和豐富營養。
這部專著以新審視和新資料闡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糧改是始終沿著市場化取向堅韌攻關、開創糧食流通新局面的30年。中國糧食產業難中求進,堅韌攻關,突破高度壟斷、高度集中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初步實現了多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糧食購銷市場化的新局面。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堅持正確的戰略和政策措施,農業糧食鑄就輝煌,不僅使民眾豐衣足食,而且成為世界糧食安全的重要穩定因素,為人類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是本書對國外極少數人制造的“中國糧食威脅論”做出的令人信服的回答。就此而言,現在出版是有現實意義的。
目前中國的糧食儲備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數量,占當年全國糧食消費總量的比例超過30%,遠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提出的17%—18%的糧食安全線,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創造了雄厚的基礎。與此同時,中國的糧食自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06年以來,除大豆以外,中國的谷物進口量減少,出口量增加,成為谷物凈出口國。這些成就,令人信服,全球矚目。歷史事實雄辯地證明:中國不僅不是世界糧食價格暴漲的推動者,而且恰恰相反,是世界糧食安全的重要穩定因素。
然而,我國糧食安全還是“喜中有憂”,我們必須“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繼續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把農業和糧食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做到“五個必須”:必須從國民經濟發展全局出發,堅定立足國內確保糧食基本自給,任何時候都要做到“手中有糧”;必須從農業糧食產業的客觀規律和特點出發,堅持大力扶持農業和糧食產業,加強其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的長效機制;必須從建設全面小康社會與構建和諧社會、保障最大的民生出發,繼續健全完善糧食宏觀調控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必須從完成“兩防”的重大任務出發,建立“糧食和諧價格機制”,嚴格糧食價格監管,既防止“谷賤傷農”,又避免“米貴傷民”;必須從國際環境因素出發,避害興利,善于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在當前,應該加強應對全球糧價飆漲的根本對策的研究。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