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市場:2008歷經磨難 2009理性起步
來源:發布時間:2008-12-26
“無論市場環境如何,“危”“機”總是并存。2009年期貨業機遇是品種增加,體系更加完善:金融期貨有可能推出,市場規模將擴大。同時企業管理風險保值需求擴大和投資者理財意識增強將使得期貨業有更大發展。“危”表現在:基于中國經濟形勢持續看淡,期貨公司經營環境不利,流入行業游資將日益減少,從而導致保證金總量可能逐月下降,期貨公司收入也將大幅減少。”
即將過去的2008年,中國期貨市場和全球市場共同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震蕩。年輕的中國期貨業也在此輪市場風暴中同樣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磨煉。
盡管多年制度法規建設和相關機構的風險處置幫助了中國期貨行業暫時度過了10月以來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期。但在部分行業人士看來,這一輪風暴更顯示了期貨行業還有很多基礎性工作要做。與此同時,2009年對于期貨行業來說更像是一條新的起跑線:不利的宏觀經濟和市場環境意味著參與者、甚至是監管層原有的行業思路都有可能變化。對于行業參與者來說,在2009年新的起跑線上,還有更多需要理性思考的問題。
2008 激變中的磨煉
通貨膨脹威脅、能源短缺、糧食危機等等一系列在2008年上半年商品市場中被熱炒的概念,7月之后似乎都成為了一個個“泡沫”而相繼破滅。大宗商品價格自7月份開始的快速下滑使市場參與者意識到在商品成為了一種極具金融屬性的投資標的后,商品市場再也無法躲開金融市場動蕩的蔓延。
自7月份以來,代表大宗商品價格整體走勢的路透/Jefferies CRB指數的累計跌幅已超過53.5%。按昨日已收盤點數計算,今年以來其波動幅度高達70%,遠超過同期標普500指數43.7%的波幅。
始于房地產次級按揭抵押貸款崩潰的金融風暴促使機構不得不拋售包括商品在內的各類資產來獲得流動資金,而商品市場有限的流動性更使得這種拋售帶來了比股票市場更為劇烈的價格波動。
在年輕的中國期貨市場上,國際商品價格劇烈波動給市場參與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國內“十一”長假后的首個交易日,國內期貨市場出現了前所未見的各品種全線跌停。不少留有庫存而未參與保值的企業受到了“毀滅性”打擊,價格波動也使這些企業的下游訂單急速萎縮。幾乎所有的期貨公司在其后的一個月中都在忙于清理“穿倉”賬戶。而交易所也承受了同樣壓力,即使面臨了外界頗多爭議,依然采取了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場系統風險。
大連商品交易所總經理劉興強此前表示,2008年是期貨市場經歷了嚴峻考驗的一年。拿大商所來說,今年漲跌停板達到2052個,去年漲跌停板只有252個,前年只有122個,而且這些漲跌停板大多數發生在10月1日后,商品跌幅大都在30%以上,個別超過40%。
“但在這樣嚴重的金融風暴面前,整個市場沒有發生太大風險問題,”他說,“對我們來說是一次非常嚴峻的考驗,我們經受住了考驗,這說明監管者、投資者、市場組織者比過去成熟了。”
金鵬期貨副總經理喻猛國對記者表示,期貨市場在這輪波動中所經受的考驗也說明其風險控制變得更為成熟。而更重要的是大宗商品價格在過去一年中的劇烈波動也使得更多企業關注商品期貨市場。很多企業客戶認為更有必要了解期貨市場,了解宏觀經濟周期,才能更好地做好生產經營,不至于在一輪周期中陷入絕境。
2009 理性再起步
盡管在經歷了10月劇烈波動后,并沒有出現期貨公司倒閉和大面積“穿倉”情況。但對于中國期貨行業來說,這一輪風波卻暴露了更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國期貨業協會會長劉志超11月在南京表示,面對市場變化時,期貨市場的交易制度和風險處置方式還有待改進。同時,期貨公司信息技術系統仍是薄弱環節,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市場發展的瓶頸,對投資者教育也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教授認為,對于這輪市場波動中暴露出來的問題,2009年我國期貨監管力度會有所加強。監管層對于期貨公司保證金和凈資本的監管會進一步加強,同時在對期貨公司的現場監管、事前防范和程序監管方面都會有更為嚴格的措施。同時,交易所相關的交易和風險控制制度,以及部分品種合約規則也會因此次波動而進行修訂。
對于期貨市場的服務提供者和直接參與者來說,2009年也許是迎接一系列新挑戰的開始。中國期貨業協會數據顯示,11月份全國期貨市場成交量和成交金額雙雙出現下滑,期貨市場成交量較10月減少11.18%,成交金額減少8.89%。“期貨市場劇烈波動讓不少參與者選擇了退出觀望,而且這樣的情況有可能會繼續,”有期貨公司高管對記者表示,“同時由于股市、樓市等資產縮水的財富效應減弱,投資者用于期貨配置的理財資產下降。企業由于宏觀經濟不穩定出現了經營困難,包括有些套期保值等也出現暫時困難,期貨市場交易規模有可能減少。對于依靠交易手續費收入的期貨公司來說,這都是需要應對的難題。”
除此之外,對于依然希望采取快速擴張和價格競爭策略的期貨公司來說,2009年也許并不會是“好年景”。除了11月底公布的新修訂的“期貨公司設立、終止營業部審批”條件外,證監會還對期貨公司設立營業部的條件、數量和節奏做出了更為嚴格的規定。上海一家期貨公司高管對記者表示,監管機構收緊對于營業部的審批將能在未來避免期貨營業部設置中的無序狀態,防止出現手續費“價格戰”等無序競爭狀況。這也能促使期貨公司在2009年將競爭的著眼點重新轉移到提高服務質量和提高核心競爭力等方面。
但無論市場環境如何,“危”“機”總是并存的。喻猛國認為,2009年期貨業機遇是品種增加,體系更加完善。“金融期貨有可能推出,市場規模將擴大。同時企業管理風險保值需求擴大和投資者理財意識增強將使得期貨業有更大發展。”他表示。胡俞越還認為,2009年除了鋼材和PVC等期貨新品上市帶來的機會外,CTA制度以及境外期貨代理業務均有可能出現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