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學輔導資料:有關細胞生物電現象

來源:考試吧發布時間:2013-12-27

  細胞的生物電現象即膜電位,是講存在于細胞膜兩側的電位差。注意:是對細胞膜內外兩側電位的比較,而不是講的“細胞膜上”的電位。因為,實驗中發現:細胞膜表面任何兩點間并不存在有電位差。若將微電極插入細胞內,用“細胞內測量法”進行測量,發現:細胞在未受到刺激的靜息狀態下,膜內電位低于膜外,呈內負外正的狀態(又稱極化),此時存在于膜兩側的電位差即為“靜息電位(RP)”。它主要與細胞膜對K+有一定的通透性,K+順濃度差外流,而膜內帶負電荷的大分子不能外流,從而打破了膜內外電中性狀態,亦即RP主要是與K+外流而達平衡電位有關。當細胞受到閾或閾上刺激時,細胞膜對Na+通透性增大,Na+順濃度差經通道內流,膜內電位升高(指實際情況,而非指絕對值大小),當達閾電位時,引發Na+內流大量增加,導致膜內電位迅速升高,且超過膜外電位近30mv(超射),此為去極化過程;繼而K+通透性增大,K+大量外流,膜內電位迅速下降直至原先RP的水平,是為復極化過程。這種在刺激作用下,在RP基礎上發生的膜兩側電位的迅速、可逆的倒轉,稱為“動作電位(AP)”。AP包括去極化和復極化兩個階段,對應于圖像上的上升支與下降支。AP有兩個特點:可擴布性和“全或無”現象。

  以上是以神經細胞、骨骼肌細胞為例討論的。可知,膜電位包括RP和AP兩種,它們與離子跨膜轉運有關,這種轉運又取決于通道膜蛋白的狀態。通道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其備用、開放、關閉狀態又有其化學依從性及電壓依從性。細胞膜上離子泵的活動,使Na+外流及K+內流(逆濃度差進行),有助于恢復膜內外離子的正常分布。

  不同細胞其RP、AP的具體情況不一。比如心室肌細胞的AP分為0、1、2、3、4五個時相。各期分別與Na+內流、K+外流、K+外流與Ca++內流、K+外流及離子泵活動有關。竇房結細胞、浦肯野氏細胞等自律細胞,則在復極至第4期最大舒張電位后,又逐步緩慢地自動去極化,因而它們沒有RP。因為竇房結細胞膜在第4期存在著恒定的Ca++內流的背景電流,以及隨時間而遞減的K+外流,從而膜內電位逐步升高,當達閾電位則產生AP。浦氏細胞膜第4期不穩定則是由于恒定的Na+內流的背景電流與遞減的K+外流共同造成。故而它們有自律性。

  以上是小編輯為大家準備的生理學相關的輔導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糾錯

我要收藏】 【進入社區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精品尤物日韩精品视频在线 | 亚州不卡AV在线播放 |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 日本免费a级片 | 久久ri精品视频 | 日本一区精品一本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