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執業醫師病理學輔導:血栓形成條件
來源:考試吧發布時間:2013-12-19
在活體心血管內,流動的血液發生部分凝固或血液內有形成分析出形成的固體物塊,稱為血栓形成(thrombosis),此過程中所形成的固體物塊稱為血栓(thrombus)。
1.心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這是形成血栓的最重要原因,也是惟一能單獨引起血栓形成的因素。正常心血管內皮細胞表面被覆一層糖萼(因其含有硫酸乙酰肝素),具有很強的抗凝血作用。當心血管的內膜損傷時,不僅使內皮細胞受到損傷,破壞了它本身抗凝作用,還可通過下列環節促使局部血液凝固而形成血栓:
①心血管內膜損傷,內皮脫落,暴露了內皮下的膠原纖維,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XII,啟動內源性凝血過程。同時損傷與內皮細胞釋放組織因子,激活Ⅶ因子,啟動外源性凝血過程。在凝血過程啟動中,血小板的活化最重要。
(心血管內膜的損傷見于:缺氧、炎癥、細菌毒素以及免疫性損害等情況。例如動脈粥樣硬化時的潰瘍表面,心內膜炎的內膜損傷處,心肌梗死處的心內膜,靜脈內膜炎,結節性多動脈炎,血栓閉塞性內膜炎,梅毒性動脈炎,夾層動脈瘤,系統性紅斑狼瘡。此外高血壓、吸煙也常造成心血管內膜的損傷而導致血栓的形成。)
是小編輯為大家整理的臨床執業醫師病理學輔導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