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中醫藥篇——中醫學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8

   中國古代中醫藥篇——中醫學

  早在西周時,我國古代醫學就已經有了食醫、疾醫(內科)、瘍醫(外科)、獸醫等科。中國幾乎是唯一擁有連續性傳統醫學著作的國家。中醫經典著作以古代陰陽五行說、氣化說的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其中含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思想,是對人類、科學與哲學思想得重大貢獻,研究中醫哲學,可以更好地領悟中國哲學思想的真諦。如中醫橫向地把握生命運動的過程,西醫縱向的探究生命結構與功能。

  陰陽、五行——在實踐中可視為一種傳播符號。陰陽本是古人解釋自然現象的一對概念。進入中醫學以后的陰陽學說,成為用來解釋人體腑臟生理以及診斷、治理和處方用藥的一種說理工具。春秋時期的醫家認為,人致病原因有“六氣”,即:陰、陽、風、雨、晦、明。“陰淫寒疾,陽淫熱疾”,意思是陰氣太盛使人患寒病,陽氣太盛使人患熱病。這種理論很難用今天的科學原理來說明它,但陰陽學說用到醫學理論中,在描述人體的生理和病理變化,以及在診斷和用藥歸類上,起了至今仍然無法否定的作用。人體在生理活動過程中,物質與機能之間,必須經常保持著相對的動態平衡,如果陽氣(如熱能)與陰質(如體液)在消長過程中不能保持這種平衡,就會產生陰陽的偏盛偏衰,從心理狀態向病理狀態轉化。所謂“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就是這個意思,治療時則“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寒熱理論是陰陽學說具體運用到醫療實踐中時,用得最多的理論。

  中醫學還把古人的五行學說搬到醫學理論中,五行即古人所認為的人們生活離不開的五種物質,即金、木、水、火、土,分別以肝、肺、腎、心、脾代表之。五行說在醫學中的應用,不乏牽強附會和主觀臆造的部分,但其積極意義是,它強調人的臟器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轉化的關系,這對于醫療實踐是有指導意義的。五行之比五臟,只不過是一套新的術語、新的符號而已。甚至于中醫學中的肝、肺、腎、心、脾,也分別是人的某些生理功能的符號,它們與現代解剖學中的肝、肺、腎、心、脾并不完全相同,雖然后來的解剖學證明,某一功能并不是這一種臟器所發出的。因為這個符號標識的是某些生理功能,并不確指某具體的臟器。比如,中醫學中的“心”有“主神明”的功能,故有所謂“心者,精神之所舍也”的說法。而解剖學證明,心臟根本無此功能。

糾錯

我要收藏】 【進入社區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免费 |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日本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29 | 久久精品国产字幕高潮 | 在线观看激情不卡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