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
來源:中醫網發布時間:2013-05-23
心包絡,簡稱心包,亦名膻中,是包在心臟外面的包膜,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
六腑,即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的總稱。六腑多為中空有腔的臟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傳化飲食與水液。
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存膽汁,排泄膽汁,主決斷。膽者,中正之官。
胃,又稱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稱為上脘,包括噴門;胃的中部稱為中脘,即胃體;胃的下部稱為下脘,包括幽門。
胃的生理功能:主受納、腐熟水谷—“太倉”、“水谷之海”。主通降,以降為和。
小腸主受盛和化物、泌別清濁。
大腸的生理功能:主傳化糟粕——-傳導之官。
膀胱主要功能是貯尿和排尿——-州都之官。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三焦的概念有二:一是指六腑之一。即臟腑之間和臟腑內部的間隙互相溝通所形成的通道。在這一通道中運行著元氣和津液。所以氣的升降出入,津液的輸布與排泄,都有賴于三焦的通暢。二是單純的部位概念,即膈以上為上焦,膈至臍為中焦,臍以下為下焦。
三焦作為六腑之一的功能:通行元氣和運行水液。
如果把三焦作為人體軀干內三個部分劃分,則膈之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膈至臍之間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臍以下為下焦,包括腎、膀胱、小腸和大腸: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奇恒之府,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其中膽即是六腑之一,又屬奇恒之府。因為膽排泄的膽汁直接有助于飲食物的消化,所以為六腑之一。膽本身并沒有受盛和傳化水谷的生理功能,且藏“精汁”,有“藏”的功能,故又屬奇恒之府。
在各臟的關系當中,有三條是五臟所共同的:首先,腎陰腎陽是五臟陰陽的根本,腎中精氣的盈虧決定著五臟陰陽的盛衰;其次,脾胃是五臟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旺與衰決定著五臟氣血的多少;第三,心是五臟之大主,五臟的各種生命活動都是在心的主宰下進行的。
心與肺的關系主要是心主血和肺主氣、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間的關系。
心主血,脾統血。
心行血,肝藏血。
心主神志,肝主疏瀉。
心腎相交即水火相濟。
肺與脾的密切關系主要表現于氣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代謝兩各方面。
肺與肝的關系主要表現于氣機的升降方面。
肺與腎的關系主要表現于水液的代謝和呼吸運動兩方面。
肝藏血而主疏瀉脾統血、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
肝與脾在血的生成、貯藏、運行和防止出血的方面亦有密切的聯系。
肝腎同源:肝藏血,腎藏精。藏血與藏精的關系,實際上即是精和血之間存在著相互滋生和相互轉化的關系。
脾陽根于腎陽。
六腑是以“傳化物”為其生理特點,六腑之間的相互關系,主要體現于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的相互聯系和密切配合。
臟于腑的關系實際上就是陰陽表里的關系。
第四章
經絡是人體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
經脈于絡脈的區別在于:經,即路徑之意。經脈是主干,多循行于深部,縱行于固定的路徑。絡,即網絡之意。絡脈是分支,深部和淺部皆有,呈縱橫交錯狀網羅全身。經脈和絡脈相互溝通聯系,將人體所有臟腑、形體、孔竅等部分緊密的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人體經絡系統,是由經脈、絡脈、筋經、皮部和臟腑等五個部分組成。
正經有十二條,奇經有八條,十二經別。
絡脈是經脈的分支,多數無一定的循行路徑。絡脈有別絡、浮絡、孫絡之分。十五別絡。筋經和皮部。
十二經脈各與其本身臟腑直接相連,稱之為“屬”
十二經脈各與其相為表里的臟腑相聯系,稱之為“絡”
經絡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運行全身氣血以營養臟腑組織;聯絡臟腑器官以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以調節人體各部分機能使之協調平衡等方面
手經循行于上肢;足經循行于下肢。陰經屬臟,循行于四肢內側;陽經屬腑,循行于四肢外側。分布于四肢內側前緣的稱太陰經;分布于四肢內側中間的稱厥陰經;分布于四肢內側后緣的稱少陰經。分布于四肢外側前緣的稱陽明經;分布于四肢外側中間的稱少陽經;分布于四肢外側后緣的稱太陽經。十二經脈據此規律分別命名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頭走手;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相為表里的陰經與陽經在四肢部交接,同名的手、足陽經在頭面部相接,手足陰經在胸部交接。
十二經脈流注次序表: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心中→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胸中→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
上述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是其主要規律,并非氣血循行的唯一方式。氣血在體內還通過多條途徑、多種循行方式運行往復。諸如:營氣行于脈中,按十二經脈走向,按時循行運行;衛氣行于脈外,晝行于陽,夜行于陰,環周運行;經別著重于表里經內部的循行;絡脈著重于體表的彌漫擴散;又有奇經以溢蓄調節式的經氣運行等。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