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藏象學說(五)
來源:中醫網發布時間:2013-05-23
脾與胃
生理與病理
脾胃主管飲食的消化吸收,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器官,故中醫有脾胃為〞后天之本〞的說法。臨床上調理脾胃是中醫治療的重要環節。
一、脾
(一)主運化:運化是運輸和消化的意思。其運化功能有二:一是指由胃初步腐熱(消化)的食物,再經脾進一步消化,并由脾將消化后產生的精微(營養)物質上輸于肺,靠氣血的運行輸送到全身,以滋養各個組織器官。
脾氣健運,則營養充促,肌肉豐滿,四肢溫暖而活動輕健有力,口唇紅潤而光澤,因此說〞脾主身之肌肉〞,〞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若脾失健運,則水谷運化失常,出現食欲不振,食后堵滿,腹脹便溏,日久則出現疲乏無力,肌肉消瘦,面色萎黃,口唇蒼白等營養不足的癥狀。脾能運化水谷,但還要靠命門之火(腎陽)來溫煦,若命門火衰,則可導致脾的運化功能減退,而出現〞五更瀉〞(又稱黎明瀉或雞鳴瀉)或完谷不化(排出消化不良的大便)等癥狀。
一是指輸布(運輸和敷布)水液,即對水有調節作用。這一功能發生障礙時,可導致水濕停滯。如停于頭部則覺頭部沉重如里;停于胸膈則胸悶嘔惡;停于肺部可凝聚為痰;停于體腔則產生胸水或腹水;停于腸道則見腹瀉;停于肌膚則見水腫;充溢四肢則身困體沉等等。古有〞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病生濕〞及〞脾為生痰之源〞等說法。
(二)益氣:〞氣〞在這里代表機能活動的動力。人體最重要的氣是〞真氣〞。真氣與脾、肺都密切相關,脾將水谷之精氣上輸于肺,與肺吸入的清氣結合而成為真氣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脾益氣的作用。所以臨床上遇到氣虛患者兼有脾虛癥狀時,應考慮為脾不能益氣;而遇到肺氣虛的患者也常用補脾的方法進行治療。
(三)統血:脾統血即指脾氣能統攝周身血液,使之正常運行而不溢于血管之外。脾氣充足則能統攝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脾氣不足則血失統攝(氣不攝血)而行于外,即所謂〞血不循經,溢于脾外〞,因而發生各種出血現象,如長期慢性的皮下出血、便血、月經過多等。
(四)脾的特性
脾氣主升:脾氣因能上升,故可將水谷之精氣和精微、津液上輸于肺,再輸布到其它臟腑,而化生氣血,并能維持人體各個臟器的位置恒定。如脾氣不升,反而下陷(中氣下陷),則出現氣短懶言,久瀉、脫肛、子宮脫垂及其它內臟下垂等癥。
喜燥惡濕:脾虛不運則容易生濕,且濕邪過盛也最易困脾,故脾喜燥而惡濕。若脾為濕困,就會出現頭重、體沉,脘腹滿悶,大便溏泄,舌苔白膩等癥狀。治療時宜燥濕健脾,用藥也應偏于溫燥。
二、胃
主受納和腐熟:受納是接受和盛納的意思。胃有受納水谷及初步腐熟(消化)水谷的功能,故稱〞胃為水谷之海〞。當這一功能障礙時,則出現食欲不振,食量減少,消化不佳,胃脘作痛等癥狀。胃能受納和腐熱水谷主要是靠〞胃氣〞的作用。
(二)胃的特性
胃氣主降:胃氣下降,水谷才能下行,便于消化吸收及排泄。如胃氣不降反而上逆,則出現噯氣、呃逆、惡心、嘔吐等癥狀。
喜潤惡燥:胃性喜潤惡燥,易生胃熱;熱邪亦易犯胃,耗傷胃津,而出現口舌干燥、口渴欲飲等燥象,治療就需用滋養胃陰、清熱生津等藥物。
脾與胃一臟一腑,脾屬陰,胃屬陽;脾立升,胃主降;脾喜燥,胃喜潤;彼此互相依賴,相互制約,保持動態平衡,共同完成飲食的消化吸收功能。當臨床上出現消化障礙時,可以根據脾胃的不同功能,鑒別是脾病或是胃病,分別予以調治。但由于脾胃關系極為密切,如脾運不健,勢必影響胃納;而胃納失常,亦必影響脾運,故脾胃常同病。治療時也多脾胃兼顧。
根據上述中醫對胃的認識,可知與現代醫學所指的胃基本一致;但中醫所謂的〞脾〞則有消化吸收、調節體液和管理血行的的作用。
腎與膀胱
生理與病理
一、腎腎是主宰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及維持水液代謝平衡的重要臟器。腎臟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秉賦的強弱,與先天腎精是否充盛有密切關系,故稱腎為〞先天之本〞。又認為胚胎的形成始于腎,因此,有〞未有此身先有兩腎,故腎為臟腑之本,十二經之根〞的說法。臨床上某些先天發育不全的疾患可從腎論治,又腎位于人體的腹部,故又有〞腰為腎之府〞的說法。腎有病時往往出現腰部的癥狀。腎包括腎陰(真陰與腎水)和腎陽(真陽或命門火)兩部份。正常時,陰陽保持相對的平衡,互相協調,共同保持其正常生理活動。腎主要生理和病理如下:
(一)藏精:其含義有二:一是藏五臟六腑之精,它來源于水谷之精微,經脾運化之后,輸布于全身,其剩余者儲存于腎,以備其它臟腑、五官、四肢之需要:二是藏腎臟本身之精,它是由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結合轉化而來的,它與人體的生殖、生長、發育、衰老有密切關系。所以當腎精不足,常常出現男子精少不育、女子閉經或不孕,以及生長發育遲緩或早衰等病證,這些病證均可從補腎治療。
(二)主水:人體內水液的調節與肺、脾、腎三臟有關。肺主宣發肅降和通調水道;脾主水液的轉輸;腎則通過腎關的開闔以調節水量,,這三部份功能總稱〞三焦氣化〞,而這種氣化作用的動力就是腎陽。所以中醫說〞腎主水〞。水液的排泄與否,主要是依靠腎氣的開闔作用,開則水液排出,闔則水液潴留。
(三)主骨、生髓、通腦:腎主骨、即腎與骨骼的生長、發育、堅軟有關如小兒門閉合過遲,骨質痿軟,以及成人的腿軟無力不能久立等均可從腎治之。又齒為骨之余,故某些牙齒疾患也與腎有關,如小兒生牙過晚,成人牙齒松動、容易脫落等均為腎氣不足或衰弱的反映。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髓聚之為腦,故有〞腦為髓之海〞之說。當腎氣充盛,腎精充足時,則骨、髓、腦三者也健壯充實,四肢輕動有力,行動靈敏,精力充沛,耳聰目明;反之當腎精不足時,則出現智力遲鈍,動作緩慢,骨軟無力等等。近來臨床上應用耳針刺腎穴,治療小兒大腦發育不全、腦震洫后遺癥,以及用中藥補腎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等均是以這一基本理論為依據的。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