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漢代醫簡
來源:中華中醫網發布時間:2013-05-07
醫簡中有詳盡的藥品零售記錄
張延昌介紹:“兩千多年前,武威城是一個交流頻繁,人員往來如織的地方。城中店鋪林立,城外有諸多士兵駐守,軍隊中當時已經有軍醫官的設置,這些醫官來自全國各地,也有武威城本地的醫官。他們隨身攜帶國家太醫院頒發的驗方集,以便為士兵診治疾病。當時在城中,還有坐診的醫館,這些醫館還經營大宗藥材的采購與經銷。城中的富戶,常購買很多藥材;城外,商人為武威城送來大量的商品,其中就包括很多藥材。而來往奔波于全國各地的商人們,很多人患上了久治不愈的疾病,他們就在武威城醫治。當時的絲綢之路上,各種動物猛獸傷人,也是常見的事,醫官們也多拿藥物醫治咬噬傷。因此,當時的醫生,不僅擅長使用藥物,還使用針灸和推拿,各種膏藥也成為臨床上常用的制劑。”
張延昌還說,武威漢代醫簡中有大宗藥物的交易記錄,這是我國目前較詳盡的藥品零售記錄。《黃帝內經》提出辨證施治法則,但缺少具體的臨床應用,醫簡則是以辨證立方來體現辨證施治,并舉例說明了醫簡方是用之有效的。
內容豐富的原始醫學文獻
張延昌介紹,92枚漢代醫簡中,僅論及痹癥者占到了13枚,載有痹癥方劑6個,方證相應,組方嚴謹巧妙,且治法多樣,除湯劑外,亦有熏蒸、散劑、丸劑和膏摩之法,方后還有確切的療效觀察。這說明早在東漢之初治療痹癥就已經有了相當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比較成熟的治療方案。
針對此,從1995年開始,張延昌便在深入研究醫簡組方用藥的基礎上,將武威漢代醫簡所記載的痹癥方劑應用到了臨床治療中,并成功配制出“祛寒逐風合劑”和“清熱逐風合劑”,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疑難雜癥。
隨著人們對武威漢代醫簡研究的日益深入,目前國內多位專家將其中的方劑應用于臨床,并取得很好療效。如陳可冀院士認為醫簡中的“瘀方,很有科學性”,現用其治療支氣管炎、乳腺炎、風濕性關節炎等;甘肅省中醫院風濕科將“治東海白水侯所奏方”、“治魯氏青行解解腹方”等古方靈活地加減后用來治療多種疾病,收到了好的效果。兩千多年前的漢代醫藥奇方仍能古為今用,正發揮著惠澤后人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