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林改錯》版本及王氏族譜
來源:中華中醫網發布時間:2013-05-07
王清任(1768年6月30日——1831年3月29日)河北省玉田縣鴉鴻橋河東村人。字勛臣。青年時曾 “納粟捐千總”,獲“武庠生”銜,未入行伍。二十歲許學醫,終成醫林巨擘。清任晚年將其一生醫學理論與治驗收于《醫林改錯》,撰成中醫不朽經典,影響巨大而深遠。
《清史稿·藝術傳》記載:清代醫學,多重考古。當道光中,始譯泰西醫書,王清任著《醫林改錯》。以中國無解剖之學,宋元后相傳臟腑諸圖,疑不盡合,于刑人時,考驗有得,參證獸畜。未見西書,而其說與合。光緒中,唐宗海推廣其義,證以《內經》異同,經脈奇經各穴,及榮衛精氣,為西醫所未及。著《中西匯通醫經精義》,欲通其郵,而補其闕,兩人之開悟,皆足以啟后者。
《醫林改錯》上下兩卷。王清任親臨墳塋義冢觀察亡兒臟腑,或實地觀察刑后人體器官,“訪驗四十二年,方得的確,繪成全圖”,糾正前人臟腑訛誤圖說多多。他感嘆道:“著書不明臟腑,豈不是癡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于盲子夜行?”據《內經》、《傷寒論》等諸古典醫學理論,結合他豐富的臨床實踐以及所考臟腑實況,創制若干療效顯著方劑。《醫林改錯》知非子序云:“上卷著五十種血瘀之癥,以三方治之;下卷論半身不遂,以一方治之,并審出未病以前四十種氣虛之形癥,非細心何能至此!”此四方指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補陽還五湯,至今猶為廣大中醫學家頻繁使用。
《醫林改錯》是王清任臨終前成熟著作。該書于1830年初刻于北京隆福寺三槐堂書坊,次年王清任逝世,歸葬故土鴉鴻橋河東村。三槐堂本為后世一切翻刻本祖本。
《醫林改錯》初刻本印數不多,今藏三槐堂本者有:北京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山東中醫藥大學圖書館、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圖書館、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南京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凡十一家圖書館。三槐堂本已成難得一見之善本。
玉田縣是王清任故鄉,故鄉人民景仰他,愛戴他,對《醫林改錯》十分珍愛。今知王清任五世孫王長貴先生藏有一部,視如拱璧。
在《醫林改錯》版本史上,有一部民間翻刻本非常值得關注。今發現玉田縣宋家鋪萬順堂于宣統元年(1909年)翻刻《醫林改錯》。萬順堂是清末玉田縣宋家鋪宋宗密、宋宗宜弟兄倆合辦的刻書坊,萬順堂本從無任何圖書目錄著錄。宣統年間是中國內憂外患最為嚴重的歷史時期,文化事業受到嚴重摧殘。據《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載,1909年全國僅有仁記書莊一家翻刻《醫林改錯》,現藏河南中醫學院圖書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醫學研究所圖書館、湖北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和廣東中山圖書館。而在此時,萬順堂翻刻《醫林改錯》以傳播中醫藥科學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萬順堂本距今已102年,已成孤本,尤為令人刮目視之。
欲知其人,需知其世。“世”就是所考之人的時代背景與生活環境。研究王清任,當知他的家族世系和他生活時代的特點。據考,王清任家族世系譜今存三部:第一部《玉田王氏家族譜》修于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年),宣紙工楷,高32.5厘米,寬22厘米,保存完好。前面為主修者王作肅所撰《王氏族譜序》,譜末是王氏家傳。第二部《玉田王氏家族譜》修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續修者為王應純。譜前為王應純所撰《重修族譜序》,全譜136頁,保存完好。第三部《玉田王氏族譜》重修于1924年,由王慶春、王慶新、王善會合修。寬24.5厘米,高22厘米,近似正方形。藍布封面,左上方楷書“玉田王氏族譜”,中間楷書“民國十三年二月重修”,兩行字均以紅紙襯底。王清任為王氏家族九世嗣,無出。詳考文字見《王清任研究集成》所收李作仁《有關王清任的三部世系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