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科學化的彷徨
來源:中華中醫網發布時間:2013-05-07
近代以降,西風東漸,中醫面臨生死存亡之變局。中醫之路,“返古”還是“維新”?“百年中醫沉浮錄”透過百年煙云,直指當下。
中央國醫館成立,全國中醫藥界備感歡欣鼓舞,認為國醫可望有“出身之路”,“國藥有中興之望”了。
國醫館“科學化”
整理學術大綱
然而,人們需要明確的是,中央國醫館成立,并不意味著中醫藥生存的整體社會環境有根本的變化,并非意味著政府和社會對中醫原有體系的真正認可。它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妥協的產物,是政府為緩解中醫抗爭引起的社會矛盾的對策,同時也是譚延闿、胡漢民、陳立夫等篤信中醫的黨國元老推動的結果。
20世紀30年代,依然是“科學”至高無上的時代,政府和學界還曾聯手發起“中國科學化”運動,提倡“科學社會化,社會科學化”。在這種環境下,所謂“國醫”,如何才能進一步爭取政府支持和社會認同?中央國醫館的答案就是“科學化”。
怎樣才叫“科學化”呢?中央國醫館成立不久,立即設立“學術整理委員會”研究這一問題。施今墨、陸淵雷、時逸人等名醫均受聘為委員。不久,由陸淵雷執筆擬定的“國醫藥學術標準大綱”上交國醫館,1933年5月1日,國醫館第16次常務理事會議修正通過《中央國醫館整理國醫藥學術標準大綱》,下發各地。
這份以“科學化”為宗旨的大綱,開宗明義地說明其目的是“以我國固有之醫藥學說,擇其確有精義者,用科學方式解釋之”。具體做法,則是為理想中的“科學化”國醫擬定了體系綱目。按此綱目,首先,“采用近世科學方式,分基礎學科、應用學科兩大類”;然后,兩類學科中要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其中包括中醫原來沒有的內容。
各方面對“科學化”反應不一
這份大綱公布后,有的中醫直斥其為“四不像(即新、即舊、亦中、亦西)”;名醫祝味菊說其中不少術語并非中醫所有,“將來據此整理國醫,必致引起無窮糾紛”。奇怪的是反中醫的主將余云岫卻肯定這份大綱。各地響應“科學化”提議的中醫也有不少。其中,廣東中醫林昨非和譚次仲的“科學化”中醫版本就很有代表性。
但是,中醫與“科學”的融合并非那么容易的事,其中首當其沖的問題就是置中醫基本理論于何地?在提倡國醫“科學化”者眼中,陰陽、五行、六氣等中醫概念都是“不科學”的。從科學的角度,譚次仲將中醫知識劃分為三類:玄理、經驗與藥物,“玄理為冥想哲學,自與科學實驗不相容,惟藥物則實物也,經驗則實象也,二者自古施諸治病而有驗,故必有科學之理致存。”而中醫所說的“氣化”等觀念,“目不可得見,耳不可得聞”,他認為就屬于“空想之謬所”。譚次仲認為中醫臨床上真正發揮作用的是中藥,但傳統中藥的四性五味等理論“大都經緯之以氣化生克之說,玄謬無稽”,“必取其有效之藥物,加以科學實驗以證明其真理,確定其效途,更提取精華以施于用”,才合乎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