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醫生名考略
來源:中華中醫網發布時間:2013-05-07
中醫幾千年的傳承,對醫生的別名也稱謂頗多。古代對一般醫生的稱謂,多稱之為醫工,其最見于《內經》,“上工治未病”就是對良醫的稱贊。漢代設醫工長是主管宮廷醫藥的官名,唐代“醫工”、“針工”均為對醫生的稱道。對古代醫生的別名略作統計,則有待詔、博士、牙推、郎中、大夫等名,唐人張祜《病宮人》詩有:“藥餌無征待詔愁”之句,可見唐代醫生亦稱為待詔。遼代時翰林醫院設醫待詔之職。據《舊唐書·職官志》載,唐代太醫署列醫博士、按摩博士等職,則知當時醫生稱為博士。牙推之名,見于元人雜劇,關漢卿的《拜月亭》、馬致遠的《岳陽樓》、尚仲賢的《王魁負桂英》、石君寶的《秋胡戲妻》等劇作中均稱醫生為牙推。牙推也作衙推,陸游《老學庵筆記》:“陳雅詩云:‘陳雅今年新及第,滿城人賀李牙推。’”李牙推即為醫者也。其實牙推之名起于南宋之前,據《北夢瑣言》所記,后唐莊宗劉皇后之父曾以醫為業,負藥囊直入后宮,自稱劉牙推訪女。《舊唐書·鄭注傳》:“元和十三年,李愬為襄陽節度使,注往依之,愬得其藥力,固厚遇之,署為節度牙推。”據此,牙推之名于唐時已有之。至于郎中、大夫之謂,并見于洪邁德《夷堅志》。可見宋代已有其名,后直至明清時代則多以此稱謂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