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咨詢工程師考試: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
來源:中大網校 發布時間:2012-10-26
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了《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
一、西部大開發進入新階段
(一)西部大開發取得的成就
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在各地區、各部門特別是西部地區廣大干部群眾共同努力下,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得到顯著改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可喜成效,重點城市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呈現良好勢頭,社會事業薄弱環節得到加強,民族地區和邊遠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加快。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了東中西互動,為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西部地區發展面臨的機遇
“十一五”時期,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面臨難得的機遇:
(1)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兩大戰略思想,為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指明了方向,有利于西部地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2)國民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國家將繼續加大建設資金投入、財政轉移支付等政策扶持力度,有利于加強西部地區薄弱環節,改善基本公共服務。
(3)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步伐加快,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速升級,有利于推進西部地區能源礦產等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4)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形成和實施,區域協調互動機制不斷完善,有利于推動西部地區與東中部地區良性互動、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5)改革向縱深推進,加快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有利于西部地區以改革促發展,增強動力和活力。
(6)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實施,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有利于西部地區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與周邊:國家、地區經貿合作的領域和空間。
(三)西部地區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西部地區與其他地區特別是發達地區發展差距還在擴大。
(1)基礎設施依然滯后,尤其是西南地區交通條件亟待改善,西北地區水資源嚴重缺乏。
(2)生態環境建設任務十分繁重,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占國土面積比重高,生態補償機制還不健全。
(3)自我發展能力特別是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鏈條不長,影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4)“三農’’問題和城鄉就業矛盾尤為突出,扶貧開發工作十分艱巨。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偏低,人才不足和人才流失現象嚴重。
(5)西部地區幅員遼闊,人口分散,承擔著守土戍邊的重任,進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行政成本很高。
(6)改革攻堅難度大,國有企業改革滯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緩慢,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比重僅占全國的3%左右,發展觀念和體制機制還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
(7)實施西部大開發在資金投入、人才開發、法制保障等方面的長效機制還不完善。
二、西部大開發“十一五”時期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改革開放步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通過國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區域合作,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不斷提高廣大城鄉居民物質文化水平,開創西部大開發的新局面。
(1)堅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突出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2)堅持夯實長遠發展基礎,突出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和科技教育發展。
(3)堅持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突出重點地區優先開發、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
(4)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突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5)堅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突出解決好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
(6)堅持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突出體制機制創新。
(二)主要目標
“十一五”西部大開發總的目標是,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續穩定提高。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實現新突破,重點地區和重點產業的發展達到新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邁出扎實步伐。
1.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續穩定提高
(1)在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
(2)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與全國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遏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以上。
(3)基本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和低收入人口穩定增收問題。
2.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突破
(1)交通通信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新增公路通車里程20萬公里,建設農村通鄉瀝青(水泥)路11萬公里;鐵路路網總規模達到35000公里;重點大中型機場的擴建、遷建和一批支線機場建設任務基本完成;
(2)郵政和電信業務進一步改善,大部分地區實現普遍服務。
(3)水資源開發和節約利用取得成效,一批水資源開發和配置重點工程開工建設,節水農業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單位面積灌溉用水量大幅度減少,灌溉用水總量實現零增長。新增農村水電裝機1100萬千瓦。
(4)生態環境總體惡化趨勢基本遏制。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下降2%,治理“三化”草原1.1億公頃,國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工程區森林覆蓋率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
3.重點地區和重點產業的發展達到新水平
(1)重點經濟帶的集聚效應得到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明顯提高,重要資源富集區建成一批優勢資源開發及加工基地,重點邊境城鎮地區開發開放,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長點。
(2)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水平明顯提高,能源及化學工業、優質礦產資源開采及加工、特色農副產品生產加工、重大裝備制造、高技術產業和旅游等六大產業實現結構優化升級,建成一批特色優勢產業基地。
4.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新成效
“兩基”攻堅計劃全面完成,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實現通廣播電視,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得到緩解,適宜地區戶用沼氣普及率明顯提高,農村電網改造的續建配套工程基本完成,所有鄉鎮通瀝青(水泥)路以及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基本實現通公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覆蓋全體農民,城鎮居民社會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省會城市和有條件的地級城市建成比較完善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城鄉居民人均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與東中部地區的差距逐步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