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咨詢工程師考試:科學發展重點任務
來源:中大網校 發布時間:2012-10-26
重點任務
根據《綱要》的總體任務,“十一五”期間,我國科技工作將重點在“發揮科技支撐與引領作用”和“加強科技創新能力與制度建設”兩個方面進行戰略部署:要集中力量組織實施一批重大專項,加強關鍵技術攻關,超前部署前沿技術,穩定支持基礎研究,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要加強科技創新的基礎能力建設,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為科技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和良好環境。
(一)瞄準戰略目標,實施重大專項
發展思路:按照重大專項實施的基礎和條件,成熟一個,啟動一個。要加強重大專項實施的統一領導和組織協調,在國家科教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成立相應的實施領導和管理機構。落實《綱要》的總體部署,注重與國家重大工程的結合,與國家科技計劃的安排協調互動。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在確保中央財政投入的同時,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突出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對于具有明確產品和工程目標的專項任務,主要由企業牽頭實施。建立責權統一的責任機制,按照誰牽頭誰負責的原則,加強監督,確保實效。集成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廣泛調動科技界、企業界、經濟界等各方面的積極性,突破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關鍵技術,著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戰略產業,有效提升我國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地位。
階段目標:全面啟動《綱要》重大專項,重點組織實施一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的、基礎較好的重大專項,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帶動性的重大關鍵技術,開發一批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戰略產品和技術系統,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建設幾項標志性工程,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面向緊迫需求,攻克關鍵技術
發展思路:立足于當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緊迫需求,把能源、資源、環境、農業、信息、健康等關鍵領域的重大技術開發放在突出位置,加強公益技術和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注重以重大產品和支柱產業為中心的集成創新和應用,結合重大工程建設和重大裝備開發,強化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提高我國主要行業和產業的自主研發能力。
階段目標:突破能源高效開發利用的技術瓶頸,攻克資源開采、綜合利用和生態環境治理關鍵技術,明顯提高資源和能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初步緩解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問題;大幅度提升農業科技總體水平,為糧食單產增長10%以上、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提高到40%以上提供支撐;材料、制造、信息等產業若干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促進高技術產業健康快速發展,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世界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的比重超過8%;突破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城鎮化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確保社會公益領域的科技水平全面提升。
(三)把握未來發展,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
發展思路:把握世界科學技術發展趨勢,著眼長遠發展,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優化學科布局,重點開展國家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組織前沿技術研究開發,統籌部署技術的系統集成和應用,著力建設國際一流的研究基地和人才隊伍,顯著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培育新興產業,引領未來發展。
階段目標:“十一五”期間,大幅度提高基礎研究投入經費,重點發展一批新興交叉學科,完成4個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的啟動和部署工作,解決一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在航天技術領域保持我國的相對優勢,在信息、生物、新材料和海洋等戰略必爭領域贏得主動權,力爭在國家未來發展的重大需求和前沿技術的結合點上取得一批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原始性創新成果,形成一批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系統和產品。
(四)強化共享機制,建設科技基礎設施與條件平臺
發展思路:以資源整合、優化配置為主線,共享為核心,按照項目、基地、人才統籌安排的原則,加強科技基礎性工作、科技基礎設施與條件平臺建設。將平臺建設作為國家主體科技計劃,根據各類創新活動的需要,按照不同類型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的特點和發展規律,采取靈活多樣的整合方式和共享模式,實現科技基礎條件資源高效利用,為推進全社會創新活動提供穩定支撐。
階段目標:到2010年,重點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總數達到250個左右,建設若干大型科學工程或基礎設施;搭建由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科技文獻共享平臺、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網絡科技環境共享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共享平臺等為主體框架的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立與平臺建設和管理相適應的政策法規和制度規范,初步形成以共享為核心的制度框架,推動建立一批全國性的科學研究共享網絡。
(五)實施人才戰略,加強科技隊伍建設
發展思路: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把科技人力資源作為最重要戰略資源,緊緊抓住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三個環節,不斷創新科技人才工作體制機制,營造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完善適合我國科技發展需要的人才結構,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富有創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為提升國家競爭力、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階段目標:到2010年,初步建立有利于創新人才涌現與成長的體制機制和重視人才、支持人才和關愛人才的環境與氛圍;形成一支與國家科技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我國科技活動人員總量達到700萬人以上,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為400萬人;從事R&D活動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全時當量達到130萬人年。
(六)營造有利環境,加強科學普及和創新文化建設
發展思路:以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大力提升全社會的科普能力,形成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推廣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的社會氛圍;積極發展創新文化,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增強創新意識,為科技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
階段性目標:形成多渠道、多元化興辦科普的局面,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大中型科普場館,促進科學技術普及有較大發展,公民科學素質明顯提高,達到世界主要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末水平。初步建成創新文化研究和普及的基礎平臺,在科技界形成和確立良好的道德風范和價值準則,在科技隊伍中樹立創新價值觀、普及創新精神。
(七)突出企業主體,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發展思路:以建設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堅持“明確定位,優化結構,完善機制,提升能力”的原則,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重點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采取若干重大措施,激勵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切實加強區域和地方科技工作,有效整合中央、地方科技資源,形成中央、地方科技聯動,各區域科技協調發展局面。
階段目標: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晶牌和持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企業;在主要產業部門和大中型企業建立一批工程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支持形成一批產學研戰略聯盟。緊密結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構建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帶動形成一批具有區域優勢和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進一步擴大建立和完善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初步形成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科技發展規律且有效互動的國家創新體系基本框架。
(八)加強科技創新,維護國防安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