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療法之利水化濕法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07-19

  利水化濕法,適宜于水濕壅聚或濕從寒化,陽虛不能化氣行水的水腫、痰飲等證候。水濕非溫不化,根據“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及“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等原則,在中醫文化里可采用利水滲濕藥與溫陽化氣藥配伍成方,使氣化則水行,代表方如五苓散,苓桂術甘湯,實脾飲等。

  1、五苓散(《傷寒論》)

  【組成】茯苓、豬苓、白術各12克 澤瀉24克 桂枝9克

  【用法】共為散,每服6~9克;或作湯劑水煎服。

  【功用】化氣利水,發表健脾。

  【主治】外有表證,內停蓄水,頭痛發熱,煩渴飲渴飲水,小便不利;水腫,身重,小便不利; 痰飲,臍下有悸動,吐涎沫而顛眩。

  【方義】本方具有利水,健脾、發表、疏肝等功。適用于外有太陽表證,內有蓄水以及水腫、霍亂、痰飲等證。太陽主一身之表,外感致太陽之經氣不舒,故發熱頭痛。內停蓄水致土濕,脾胃屬土功能運化升降,濕傷中土致脾胃升降失常,胃逆不降則嘔吐;脾陷不升則下利;霍亂與此同理。痰飲為病,由脾濕生痰,土不培木,木郁風動,故臍下悸動,吐涎沫而顛眩。水濕傷中,土不培木,一則中濕不能運化水濕;二則肝木失于疏泄水濕,故致小便不利而發為水腫。治宜化氣利水,內疏外散,滲濕健脾為為法。方中桂枝味辛性溫,歸經膀胱與肝,能散能行,能疏能利,溫經化氣。入膀胱走太陽化氣解表,入肝經助暢達而行疏泄,可治表證不解,內停蓄水,小便不利以及水腫等證。水從濕生,濕從脾化,用白術燥濕健脾,可以杜絕化生水濕痰飲之源。水邪既然已蓄,非利則水邪不去,故用二苓合澤瀉滲濕利水,推陳致新,方名五苓者,方藥五味以苓為主;澤瀉為輔;桂枝、白術以作協助,共組成利水化氣,滲濕健脾,疏散發表之法。既可適用于太陽之蓄水,又可治療由水邪所致的肝脾雜證。

  【臨床運用】

  (1)五苓散為溫陽化氣利水劑,其性溫化,善利小便,既治太陽表證蓄水;又醫內濕雜證水腫;還治霍亂吐泄;更醫癲癇頭眩;退腫可合五皮飲;加入茵陳治黃疸。本方雖然治證多而不一,但其要點是:①小便不利;②水腫無熱者;③舌苔白膩;④雖口渴而飲下難受。

  (2)本方去桂枝,名四苓散,治五苓散證而偏于熱者,或加入桑白發,可增強清熱利水之功。

  (3)本方治病寬廣,凡屬水邪為病的如腎炎水腫、心臟病水腫、肝硬變腹水、膀胱括約肌痙攣引起的水潴留、陰囊水腫,急性腸炎腹瀉、胃無力證、胃擴張等胃腸內有振水音者,均可選用本方治療。

  (4)本方加黨參,牡蠣等,可用于治療脾濕虛寒性婦女白帶證。

  (5)本方加龍骨、牡蠣,研為細面,長期服用,對癲病也有效果。

  (6)本方加重桂枝用置,服后發汗,對風濕性蕁麻疹(俗稱風水疙瘩)亦有療效。

  (7)本方用于治療水腫病的加減法是:脾虛者,加黨參;腎陽虛者,加附子;肝氣不能疏泄者,加青皮、木香;肺氣不利者,加陳皮,杏仁;膀胱熱郁者,加木通,扁蓄、瞿麥。

  (8)大汗大下后引起的小便不利者忌用。

  【方歌】

  五苓散治太陽腑,白術澤瀉豬茯苓,

  膀胱化氣添官桂,利便消暑煩渴清,

  除桂名為四苓敞,無寒但渴服之靈,

  豬苓湯除桂與術,加入阿膠滑石停,

  此為利濕兼瀉熱,疸黃便閉渴嘔寧。

  【附方】

  (1)五皮散(亦稱五良改)(《中藏經》):桑白皮、陳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水煎服。具有健脾理氣消腫

  作用。主治一般水腫,頭面四肢悉腫,心腹脹滿,上氣喘急,小便不利。

  (2)。茵陳五苓散(《金匱要略》);即本方加茵陳,水煎服。具有退黃利水消腫作用。主治黃疸。

  (3)胃苓湯(《丹溪心法》):陳皮、厚樸、蒼術、甘草、豬苓、白術。茯苓、澤瀉、桂枝。水煎服。具有健脾和中利濕作用。主治中暑傷濕,停飲挾食,腹痛泄瀉等。亦可用于急性腸炎的腹瀉以及慢性腎炎的水腫等證。

  (4)防己茯苓湯(《金匱要略》):防己、黃芪、茯苓、桂枝、甘草。水煎服。具有補氣健脾,利水消腫作用。主治皮水證,四肢浮腫。

  (5)防已黃芪湯(《金匱要略》):防己,黃芪,白術,甘草、生姜、大棗。水煎服。具有補氣健脾利濕作用。主治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者。亦治濕痹,重著麻木,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者。

  (6)豬苓湯(《傷寒論》):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水煎服,具有利水清熱益陰作用。主治水熱互結,小便不利,渴欲飲水,心煩不得眠,以及淋病,尿血,小便澀痛,點滴難出,少腹脹滿作痛者。亦可用于急性泌尿系炎癥,如膀胱炎、尿道炎以及尿路結石癥引起的尿痛、尿急、尿血等。

  2.苓桂術甘湯(《傷寒論》)

  【組成】 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術6克 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滲濕健脾,溫化祛痰。

  【主治】痰飲病,胸脅支滿。目眩心悸,或短氣咳嗽,或大便溏,舌苔白滑,脈弦滑者。

  【方義】 本方是一個溫化滲濕治療痰飲的方劑,痰從濕生,濕從脾化,所謂: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正是說明了痰飲病的產生根源和治療依據。脾土濕為生痰之根源。痰濕內阻于肺則咳嗽短氣,犯于胸脅則滿悶心悸,土濕不能培木,木郁風動故頭暈目眩。治宜滲濕健脾,溫化祛痰為法,方用茯苓為主,利濕健脾,治其化生痰飲之源。由土濕不能培木,致使肝郁風動,疏泄不行,痰飲停蓄。故癥見胸脅支滿之痰飲咳嗽;肝風內動之失暈目眩。方用桂枝者,溫經化氣而疏肝風,輔主藥溫化水濕,滲利痰飲而琉風邪。佐使白術、炙甘草,協助本方燥濕健脾,調和諸藥,四味藥物合用,共組成滲濕健脾,溫化痰飲,疏肝祛風之劑。此即”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意。

  [臨床運用]

  (1)苓桂術甘湯具有滲濕健脾,溫化痰飲,疏肝祛風之功。主治脾濕生痰所致的痰飲咳嗽證:亦治土不培木所致的頭目眩暈;對風濕病、婦女白帶等均有療效。總之,本方治證也較廣泛,但總的病因病機,是因脾陽不振,飲邪停滯不化。若脾虛甚者,可加黨參;痰涎多者,可加陳皮,半夏。

  (2)本方合平胃散,可治脾虛濕盛的泄瀉等證。

  (3)本方可用于心臟瓣膜病,慢性腎炎等病的水腫屬于陽虛者。對于風濕性心臟病屬于氣滯血瘀型者(相當于“合并肺循環高壓”,“風濕活動”等)本方可與失笑散合用。

  (4)本方對慢性支氣管炎、神經衰弱的眩暈、結膜炎等具有脾濕停飲之證侯者,亦有療效。

  (5)本方加干姜、五味子、細辛用于痰飲咳嗽屬于寒濕者,效果顯著。

  (6)本方加黨參、牡蠣。可用于治療虛寒型的婦女白帶證。

  【方歌】

  苓桂術甘痰飲嘗,和之溫藥四段良,

  飲邪上犯氣沖胸,胸滿風眩服之康。

  【附方】

  姜甘苓術湯(《金匱要略》):茯苓、干姜、白術、炙甘草。水煎服。具有溫陽利濕作用。主治濕邪所傷,腰部及腰以下有冷感、重墜感,口不渴,腰痛以及婦女白帶證等。

  3.實脾飲(《濟生方》)

  【組成】白術9克 茯苓9克 干姜 三片 附子4.5克 大腹皮6克 草果仁6克 厚樸6克 木香3克 木瓜6克 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姜棗為引。

  【功用】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主治】 陰水身半以下更甚,胸腹脹滿,身重懶食,或四肢不溫,二便不利,舌苔厚膩,脈沉遲者。

  【方義】本方主治陰性水腫。陰寒屬腎,寒從水來,水從濕化,濕從脾生,脾濕木郁,肝不疏泄,水排不出,形成水腫。總觀本證為脾腎寒濕,肝不疏泄,所謂“實脾”者,說明本方重點是從脾治而兼醫肝腎。治宜溫陽健脾,疏肝理氣,利水消腫為法。故方用茯苓、白術、草果、炙草、姜棗入中焦補中健脾,滲濕利水為主。配伍附子,干姜、炙甘草名四逆湯,入少陰溫腎壯陽,化氣行水;配用木香、木瓜、厚樸、大腹皮理氣疏肝和胃之藥,疏肝行氣,和胃降濁,使氣行則濕化,水濕之邪可從小便疏導而出。共組成實脾溫腎,理氣疏肝,利水消腫之劑。

  【臨床運用】

  (1)實脾飲是治虛寒性水腫的有效方劑。所謂“實脾”者,即脾胃虛寒不能運化水濕致成了水腫。本方溫陽健脾,為治療陰水均主要方劑之一,但本方溫陽之力有余,扶正補虛之力不足,對陰寒性水腫兼氣滯者相宜:對寒性水腫兼氣虛者,可加入黨參,黃芪等。

  (2)本方亦可用于慢性腎炎水腫、早期肝硬化輕度腹水,以及心臟病水腫等具有陰寒性證候者。

  【方歌】

  實脾苓術與木瓜,甘草木番大腹加,

  草蔻附姜兼厚樸,虛寒陰水效堪夸。

  【附方】

  中醫文化中的腫半截秘方主治慢性腎炎全身水腫。

  黑白丑各63克,紅糖120克,老生姜500克,大棗60克。先將二丑研為細畫,生姜去皮搗爛如泥絞汁,大棗煮熟去皮核,搗如泥,然后把四味藥混在一塊,蒸一小時成膏,每次服二茶匙,分四天服完。具有溫陽利水作用。主治慢性腎炎全身水腫。

糾錯

我要收藏】 【進入社區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a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在线第二页 | 亚洲女性性爱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资源第1页 | 婷婷色五月另类综合 | 亚洲欧美换脸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