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貧困戶,誰來定?
來源:人民網發布時間:2012-01-2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弄清楚扶貧對象是誰,很不容易,發動群眾,走群眾路線,就不難
這幾天,按照慣例,農村都開始慰問貧困戶,幫助他們過一個溫暖的春節。
這就涉及到認定誰是貧困戶、會不會發生亂發和冒領等問題。筆者在四川省儀隴縣日興鎮九灣村采訪了好幾個村民,他們都堅決說不會,因為村里有三重“保險”:其一,農村是熟人社會,誰家困難,大家心里都知道個差不離;其二,現在村里的貧困戶都建檔立卡了;其三,村里實行村務民主管理,村民全程參與。
有人可能會問:不就年底送溫暖嗎?多大點事,還要這么大費周章?
認定誰是貧困戶,這事說大不算大,但意義卻不小。
都說,扶貧是雪中送炭。但這“炭”送不好,送錯了,直接關系到社會公平正義。扶貧是最大的民生問題,大家都很關注。這些年,凡是媒體報出跟扶貧、貧困縣有關的負面新聞,都很容易吸引眼球。
其實,對農村扶貧來說,弄清楚誰是貧困戶是個挺關鍵的問題。到2020年,我國要穩定實現扶貧對象“吃穿兩不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三保障”,弄清楚扶貧對象是誰,這是新時期扶貧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我國目前的扶貧開發工作由政府主導,財政扶貧資金一般都落實在項目上。扶貧開發項目如果不瞄準貧困戶,擠出效應就會很明顯,減貧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基礎好、底子厚、發展能力強的富裕戶受益多,而最需要幫扶的貧困戶受益少甚至不受益。正因如此,這幾年我國廣泛開展了貧困農戶的建檔立卡識別工作。
但即使建了檔,也不是一勞永逸。要瞄準貧困戶,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不少貧困地區自然災害多發,農產品價格大跌時有發生,相應地,貧困群體的變化比較頻繁:部分農戶脫貧的同時,又有部分因病、因災、因教(孩子上學)、因經營失敗而致貧、返貧。
如此動態變化,那還怎么瞄準?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發動群眾,走群眾路線,就不難,九灣村就是如此。
標準提高近一倍,對象增加1億多,新的一年,扶貧開發將大幅加力。社會各界都很關心,扶貧項目、扶貧資金如何管好用好?除了有關部門健全制度、加強監管外,充分發揮基層民主和群眾的主體作用是有益和有力的補充。九灣村通過讓群眾全程參與對象識別、項目選擇、工程實施、資金使用、效益評價等扶貧全過程,現在村民們都說村里的扶貧工作很陽光,其他村務也是如此。
實際上,不光是九灣村的模式,類似的發揮基層民主和群眾主體作用的做法在很多地方都有生動的實踐;也不光是農村扶貧,我國這么多年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一次又一次地證明:無論什么工作,堅持走群眾路線,再難的事都不難。
現在,工作越來越忙,壓力越來越大,有些人心態越來越浮躁。歲末年初,我們不妨問下自己:群眾路線,這條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我們究竟堅持得怎么樣?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