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熱點—刪道歉信,“達芬奇”缺誠意
來源:中公教育發布時間:2011-12-30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2011年7月,因在產品質量和產地等問題上均有欺騙消費者的行為,達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被媒體曝光,陷入消費者的質疑聲中。近日,該公司突然翻臉不認賬,不僅不承認此前的造假行為,刪除了對消費者的道歉信,而且還與上海市工商局在微博上展開一場“口水戰”。(12月29日《中國青年報》)
“達芬奇”出爾反爾的行為讓人有點兒疑惑。依據相關法律規定,產品的產地、生產日期等信息必須明確標注。就此而言,“達芬奇”從東莞一家俱廠進貨,卻以“進口家俱”做宣傳和銷售,的確存在欺詐消費者的嫌疑。對此,“達芬奇”也在此前的“致消費者的公開道歉信”中說得很明白:對“產品產地標注問題、質量問題以及不規范宣傳問題,本公司虛心接受政府部門、媒體以及社會公眾的監督,并已開展內部清查整頓工作。”
如今,“達芬奇”忽然翻臉,透著讓人無法理解的邪性,也丟了兩個最起碼的誠意。
一是缺乏對消費者的誠意。“顧客就是上帝”是商家所認可的經營理念。在具體責任沒有明確之前,消費者依然是受害者,就算“達芬奇”對工商部門的處罰有不服和怨言,以及是否申訴和提起訴訟,都不是對消費者翻臉、刪除針對消費者道歉信的理由。
二是缺乏解決問題的誠意。“達芬奇”一邊“聲淚俱下”的哭訴,一邊回避問題的關鍵;一邊喊冤叫屈,一邊又強硬翻臉,無論如何,這些都不是解決問題應該有的態度。“達芬奇”的這種態度,表面上看似是對自身利益的保護,實則是缺乏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中國人向來比較注重信譽、看重誠信。而信譽和誠信無疑是努力千年,毀之一旦的。沒有足夠誠意的呵護,沒有勇于擔當的勇氣,沒有知錯就改的態度,“達芬奇”能在中國走多遠?這恐怕才是“達芬奇”需要認真思考的。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