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心理咨詢師考試案例分析3
來源:心理咨詢師考試網發布時間:2011-08-15
在考慮生物學因素對心理行為的影響時,年齡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因為同樣的外部條件對兒童和成人來說意義是不同的,心理效應的估價也不同。例如兒童尿床不會成為心理負擔,但對成人來說就會引起高度的焦慮。此處主要介紹兒童及老年人的心理特點,中青年的心理問題見本書其他章節。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從出生到死亡是一個精神活動的連續體,在這個連續體的不同發展階段上,心理活動有其各自的特征。對一般心理活動來說如此,對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來說也是如此。無論就心理問題的性質或表現方式上來說都有差異。對于一個學齡前兒童來說,心理障礙可能由一個恐怖電影鏡頭的驚嚇產生,但卻很少可能由小朋友之間打架而形成,今天打了架,明天可能又是好朋友。但對成人來說就完全不是這樣。兒童蒙受刺激之后,很易泛化。這是由于他們的大腦皮層功能尚未完善,內抑制力較差,認知水平低,不易分化,所以,心理問題就很容易轉化為心理障礙,而成人則不然。從情緒發展來看,兒童的情緒結構比較簡單,情緒的內容多為與個體保存有關的安全感和生物需要是否獲得滿足有關。很多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社會要求對兒童構不成直接威脅,即便是家庭不和或其他成人之間的矛盾,也是威脅到兒童安全感時才能形成所謂精神壓力。為此,年齡較小的兒童,其心理紊亂的內容與形式并不十分復雜,由于兒童情感表達沒有成人那樣高度語言化和內心壓抑,所以心理障礙更多以行為障礙為主,如多動、緘默、多余動作或退縮行為等等。
。案例分析 男性,5歲,學前班兒童。 據患兒母親陳述,患兒自幼聰慧,兩歲半能講很多大人話,但膽小、敏感,一人不敢在家。晚上必須媽媽陪在身邊才可入睡。入幼兒園時全托,開始很不喜歡,強迫送進幼兒園一周后,發現患兒一人獨處,不與小朋友一起玩耍,對老師有恐懼感。后來無奈,請保姆在家看管,為了將來入學有基礎,送進學前班幼兒園。開始階段還好,老師教的課程內容均能學會,也有興趣。一月前,因與另一小朋友爭奪一塊橡友被老師大聲訓斥,當即因害怕而失聲大哭,又被老師嚴厲制止不敢哭泣。回家后,發現不自主地擠眼、歪頭,大人制止時可以控制,但過后仍改不掉,最近不單擠眼、歪頭,而且喉呢里還同時發出一種怪聲音。
患兒的上述行為障礙是在皮層功能發育尚不完善的基礎上由驚嚇引起的,成人的制止非但無效,反而是一種強化信號。故建議家長無須注意孩子的多余動作,聽其自然,絕對不應再給精神刺激,二般兩三個月后可自愈。半年后電話隨訪,患兒大約在六周后再不出怪聲音,兩月后多余動作消失,只是在老師提問時偶爾有擠眼動作。
孩子成長到少年期時,他們的行為和心理障礙除學前期不良教養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人學以后成人的錯誤對待給少年個性造成的不良影響。[匕如:家長和教師專注于兒童的學習成績,對孩子的要求和評價只以學習成績為惟一準則,這樣一來,成人對孩子的看法就成了“一好(學習好)百好”和“一不好(學習不好)百不好”。一好百好的觀點使家長與教師放松了對孩子的德育、體育方面的要求,放松了對孩子的生活自立訓練。這樣做的結果使孩子失去了其他方面的訓練機會,對孩子進一步適應社會生活十分不利,孩子往往在學習以外的其他方面不如別人,因此, 由于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的差距以及個體差異的存在、對老年的年齡劃分是很困難的,在心理咨詢中。我們是以老年心理問題和障礙,如更年期精神癥狀、記憶減退、性格改變等為區分標準,生理年齡只有相對的參考價值。
老年人的心理習慣之一是傾向回憶往事、不愿展望未來,因為未來對他們來說不甚樂觀。為此,曾經幸福的老年人情緒方面多數比較平穩;曾經坎坷的老年人情緒方面多愁悶和低沉。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多數比較現實。要求眼下有事可做,特別是剛剛離開工作崗位的離退休人員。由于社會交往的減少,孤獨感是造成老年人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原因之一。產生自信心缺乏、意志力薄弱等情況。這就是用一好百好的態度對待學習成績優良的學童面給他們造成的有害影響。另外,用一不好百不好的態度對待學習成績較差的孩子也是極可怕的,成年人的這種對待。對于自我認知能力尚未發育成熟的學童來說是一種可怕的打擊和壓抑。他們為此而喪失一切信心,自卑、焦慮,最后破罐破摔。相反,那些學習好面又具備自信和學習不太好但能正確估價自己而不自卑的孩子,都與成人的正確對待相關聯。就這種意義上來看,對于有問題的學童來說,我們可以有一個最一般的結論,即:間題在學童,根子在父母和教師。
少年的厭學情緒在我國越來越嚴重。其原因雖然是多方而的,但就臨床來看,小學教育的宗旨,即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工作尚不夠深人,這恐怕是主要原因。另外,把學習當作懲罰也是不對的,比如,寫錯一個字要懲罰五十遍,這類做法是直接損害學習興趣的。 基于學習興趣低落,學習上信心不足,對成人世界由不理解而產生的探究童向,再加上對不公平對待的不理解和反抗,往往造成離家出走,這是少年中存在的較嚴重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