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組成: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 3、發展階段: ①生理自我(1歲末開始,3歲左右基本成熟) ②社會自我(3歲以后至少年期成熟) 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開始發展和形成) 第四節 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 一、學生的認知差異及其教育含義 認知過程:指學生借以獲得信息、做出計劃和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 體現為認知方式和認知能力等個別差異 (一)認知方式差異: 1、定義: 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 2、認知差異表現: ①場獨立與場依存;提出者:威特金 場獨立性的人對事物的知覺和判斷不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常根據自己的內部參照,獨立進行分析判斷;場依存性的人較多地依賴外在參照知覺事物,或者難以擺脫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干擾。 ②沉思型與沖動型;學生對問題解答的速度和準確性方面的差異。所謂沉思型是指對問題的解答速度較慢但錯誤較少的類型;所謂沖動型是指對問題解答速度較快但錯誤較多的一種類型 ③輻合型與發散型:提出者:吉爾福德(美國) (二)智力差異 1、智力反映了一個人的聰明程度,而且這種聰明程度可以通過智力測驗所測定的分數(智商IQ)來衡量; 2、智商呈常態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為少數,多數人的智力處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納量表(比率智商) 韋克斯勒量表(離差智商) 4、差異表現: 個體差異;群體差異 (三)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如何因材施教) 1、應該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 2、采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努力使教學方式個別化。 3、運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 二、學生的性格差異及其教育含義 1、定義:性格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 2、差異表現 ①性格特征差異(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緒特征和意志特征) ②性格類型差異(外傾性和內傾型;獨立型和順從型) 3、教育含義:性格的個別差異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影響學生的社會性學習和個體社會化。學校教育應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更好地適應學生的性格差異。 |
熱門資料下載: |
< |
自考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0年自考教育心理學筆記第一章 |
|
閱讀下一篇:2010年自考教育心理學筆記第三章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熱點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