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綜合:股指期貨數據如何解讀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6-15
自期指上市后,兩次股指結算日的大波動,使得投資者對股指期貨行情日益關注。然而,由于股指期貨是不同于股票的一個交易品種,其行情數據也有別于股票行情。正因此,要看懂股指期貨行情,還得對其部分特殊數據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同時也得掌握行情軟件對這些數據分析解讀的方法。
合約行情與連續行情
目前,股指期貨共有四個合約同時交易,分別是最近兩個月及最近兩個季度的合約。但是,在股票行情軟件中,股指期貨數據中顯示的往往不僅于此。以大智慧行情軟件為例,除了這四個合約外,還有類似“IF當月連續”、“IF下月連續”、“IF下季連續”、“IF隔季連續”四個品種,這四個品種一般被稱為連續行情。
如果說注入IF1007合約、IF1009合約品種反映的是真實存在的股指期貨合約的行情走勢,那么諸如“IF當月連續”這樣的品種,實際并不存在,只是由行情軟件將不同合約行情拼接在一起構成的“虛擬行情”。部分技術分析交易者相信,分析股市發展,不僅要針對現貨指數進行圖表分析,還要在股指期貨進行確認,若這兩者揭示的趨勢一致,那么分析的結果就比較靠譜了。
但問題在于,股指期貨合約壽命往往較短。如首批上市的IF1005合約到5月21日便結算,累計壽命不過25個交易日,即使是同批上市到年末到期的IF1012合約,壽命也不過半年多。僅用這種合約的行情,是無法進行長期技術分析的。所以期貨交易者想出了“連續合約”這種變通方法,以“IF當月連續”這個虛擬合約為例,在4月16日至5月21日期間,其使用IF1005合約的行情,5月24日起至6月18日則采用IF1006合約的行情,而6月21日迄今,則采用IF1007合約的行情。
值得注意的是,諸如“IF當月連續”這樣的虛擬連續行情由于使用的是不同合約行情進行拼接,而不同期貨合約之間存在價差,因此在期指結算日前后由于實際使用合約數據的切換,會因此導致大幅缺口的出現,如“IF當月連續”5月21日收盤于2749.8點,而第二個交易日的5月24日卻開盤于2814點,高開64.2點,這個巨大的向上跳空缺口在真實的行情中是不存在的,IF1006合約5月21日報收于2789點,5月24日則開盤于2814點,不過高開25點而已,究其原因在于5月21日時IF1005合約和IF1006合約有較大價差,這個價差便被連續行情所體現。
成交手數與持倉量
量價配合,這是技術分析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對于股票,成交量自然就是這個“量”,那么股指期貨呢?可以視作“量”的有兩個指標:成交手數和持倉量。
成交手數之于股指期貨,等于成交量之于股票。不過,由于股指期貨支持T+0,所以成交手數雖然可以作為一個衡量行情活躍程度的指標,卻只局限于短線尤其是日內交易活躍程度——某個交易日成交手數的增加,也許僅僅只是因為部分投資者當日來回交易的頻率由三五次增加至十數次而已。
與之相比,持倉量,即未平倉合約數(OpenInterest)則更能反映中長線股指期貨交易者的活躍程度。縱觀歐美發達期貨市場,伴隨行情上漲的火爆,未平倉合約數往往會不斷上升,當未平倉合約數過高,或者與商品期貨價格背離之時,往往就是行情的一個潛在轉折點——具體的分析方法與股市的量價配合分析頗為類似。
不過,由于期貨交易的特性,直接使用具體合約的持倉量數據做分析會存在合約存續時間較短,分析長度不夠的問題;而使用上文提及的虛擬連續合約行情雖然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存續時間長度的問題,但是由于結算日前后,實際合約數據切換的問題會造成未平倉合約數的一個陡降再暴漲的過程,同樣給分析帶來困難。這時候,使用大智慧中將四個合約合并的“IF指數”作為分析對象,則可避免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