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詞解釋
1.教育方針: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達,是一個國家教育工作總的要求,反映一個國家教育的根本性質、總的指導思想和教育工作的總方向。
2.教育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為達成一定的教育目標而采用的有一定內在聯系的活動方式與手段的組合。
3.教育影響:即教育過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學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內容,也包括了信息傳遞和反饋的形式,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4.學制:是學校教育制度的簡稱,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它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領導體制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等。
5.課堂教學:又稱班級授課制,是將學生按年齡和知識水平,分成固定人數的班級,教師以班為單位,按固定的時間表,分科進行連續教學活動的一種組織形式。
五、簡答題
1.【答案要點】人民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更具體地講,教師要全面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對學生全面負責,做好教育和教學工作,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以保證全面完成教書育人這一根本任務。
2.【答案要點】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一切教育工作都要依據教育目的來計劃和安排。教育制度的建立、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及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等,都要受教育目的制約。教育目的又是教育活動的最終目標,是檢查和評價教育效果的依據。所以制定教育目的是進行教育工作的首要問題。教育目的具有社會制約性,一定社會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所決定的,也受一定社會生產力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的制約。確定教育目的還要考慮到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育內部各種因素的影響。
3.【答案要點】應注意以下三點:
(1)要緊扣教學大綱和教材,側重對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察,不出偏題怪題。
(2)試題內容要全面,要有理解性的、記憶性的、技能性和創造性的試題;既能夠檢查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能檢查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要盡可能擴大知識覆蓋面,又要突出重點。(3)試題既要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又要注意體現發展方向。好的試題能夠啟迪兒童的智慧,誘發兒童鍛煉提高自己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自覺性。
4.【答案要點】一個健全的班集體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是:統一的行動目的,相應的組織結構,維護集體所必須的紀律,形成輿論等。
5.【答案要點】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是:
(1)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及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3)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能力基礎及其可接受性;(4)課程理論。
六、論述題
1.【答案要點】教師是“聞道在先”、“術業有專攻”的專門教育者。教師本身的知識水平、所處的地位、肩負的責任使教師在教與學這對矛盾中起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過程是學生能動地反映現實的過程,教師是不能代替的。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辯證統一的,是不相矛盾的。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善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答案要點】尊重信任和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尊重信任和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在尊重信任的基礎上向學生提出教育要求,使教師提出的要求更好地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正確貫徹尊重信任和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最基本的要求是:
(1)教師必須深深地熱愛自己的教育對象,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
(2)教師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對學生進行管理教育——嚴格要求,啟發誘導。
七、實例分析
【答案要點】這位教師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因為他的教學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正確對待了學生間的個別差異,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從而使全體學生(包括差生在內)都得到高效率的發展。 |